第38部分(第3/4 頁)
衡山追隨胡宏研經讀史。這樣一來,湖湘學派形成了思想體系和人才群體,完全奠定了作為南宋一個重要理學派別的基礎。在胡宏教授的學生中,張軾、彪居正、吳翌、趙師孟等人,後來都是著名學者和湖湘學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張軾,更成為湖湘學派的一代宗師。
四川綿竹人張軾,宇敬夫,號南軒。他的父親張浚是南宋名相,曾任樞密使,封魏國公。張軾少年時隨父親遷居湖湘,從此湖南成為他一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張軾奉父親之命到衡山拜胡宏為師,學習二程理學,經過潛心苦讀和四方講學交友,學業日進。胡宏曾稱他“聖門有人,吾道幸矣”。張軾推動了宋代理學的發展。宋代理學家強調義和利的對立,張軾更進一步指出,這種對立實質上是天理與人慾的對立,利就是人們違背天理的心理活動,所以人們必須進行內心反省,以便使思想、言論、行動都符合天理的要求,而天理演化為社會政治道德就是綱常倫理,因此人們必須接受綱常倫理的規範。
張軾還注重“力行”,反對空談,強調道德實踐,行至言隨。此外,在宇宙論、人性論等方面,張的議論也有其特點。因而,他成為南宋著名的理學大師,和朱熹、呂祖謙合稱“東南三賢”。
當時,朱熹兩度來到長沙,呂祖謙也寓居潭州所屬醴陵城北,居民感其教化,建有東萊書院。“東南三賢”都來潭州講學,可見湖湘學派盛況空前。
1165年,張軾在長沙城南寓所授徒傳業,後又主講嶽麓書院,從學者廣及江西、浙江、江蘇、四川等地,名聲遠播,湖湘學派規模得到很大擴充套件。如果說胡安國、胡宏父子是湖湘學派的開創奠基者,那麼是張軾使湖湘學派達到了極盛。當時學者就有評價:“方今學術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這一現象,深深影響到以後千餘年的湖南文化歷史。
張軾去世後,他的學生許多改從了朱熹。朱熹在就任湖南安撫使期間,又致力於振興嶽麓書院,經常和生徒講論問答。於是,程朱理學在湖湘佔據了學術的主導地位。
湖湘學派之所以能夠融入湖湘文化,因為它不存門戶之見,抱相容幷蓄態度,對不同的學派並不一概否定,而是互為取捨。
宋代以長沙為中心的湖湘學派,是湖南文化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個學者群體。這個學派重視經世務實和包容眾家之長的學風,和湖湘文化的基因相吻合,因此得以流傳下來,促使湖南人奮發成材。
喜歡幹大事、能夠成大局的湖南人,確實身體力行了湖湘學派關於知行合一的理念,他們只要認定了某個主義、某條道路,就會持之不疑,行之不悔,如左宗棠所說的“一意干將去”。湖南人“霸蠻”而又“靈泛”,其不勝不歸的硬漢精神和死士精神,比野山椒更辛辣,比牛皮筋更柔韌。此外,湖南人有很強的種族觀念和國家觀念,連閭巷細民也關心政治,先天下之憂而憂。湖南人建功、立業、揚名的心勁特別足,這是湖湘文化的薰陶使然。
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翁同龢、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和章炳麟這些“王牌”人物,無不與湖南的俊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或是師徒,或是盟友,或是同志,或是勁敵,或是仇讎。由當初“無湘不成軍”到後來“無湘不成事”,從當初“蠻荒之地,人才鮮少”到後來“湖南人才半國中”,近現代百餘年間,湖湘雄傑的奇能偉力確實令人歎為觀止。
txt小說上傳分享
嶽麓書院鼓吹經世濟用(3)
從晚清到民國,天漏日殘,湖湘雄傑每每迎著險惡去建功立業,充當“補天者”和“追日者”。他們一環扣一環,形成緊密堅固的人才鏈,屢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起到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作用。曾國藩一手締造湘軍,平定太平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