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最強的聲音。
幸運的是,當時有一個湖南人領頭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這個湖南人名叫魏源。
魏源提出的這個口號,前面的五個字,“師夷之長技”,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學習世界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它提倡中國人對外開放文化、思想和教育,以開闊的心態學習吸收外來的先進文明。
當然,吸取了先進的文明成果之後,必然的結果就是要對中國社會進行體制上的改革。因此,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魏源就向自己的同胞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課題:開放和改革。近代以來,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探索中國的發展道路時,總是擺脫不了魏源的影響。這是因為,魏源以實事求是的學風,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提出了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不可迴避的命題。他一生的追求,都與中國社會的開放和改革息息相關。
魏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又進一步就中國社會的改革提出了“與時俱變,經世致用”的對策。因此,我們不能不說他是一位高瞻遠矚的天才學者,因為在一百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非常需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只是由於時代的不同,同一個命題,現在的內涵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1794年,即清朝乾隆五十九年,魏源出生於邵陽縣的金灘。他的父親魏邦魯,做過主簿之類的小官。魏源七歲上私塾讀書。十歲時,家庭因遭受嚴重災荒而破落。當時,遠在江蘇的父親無法救濟他們,家庭生活極為艱苦,從此過著缺米少柴的日子。但是貧窮沒能剝奪魏源求知的意志,他還是堅持看書學習。
魏源從小好讀史書,注意研究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魏源看的書,不是科舉制度要考的內容,撫養他的伯父自然不會贊同,而且對他多加訓斥。但是,魏源堅持自己的愛好,瞞著伯父仍然偷著讀那些“荒誕不經”的書籍。
魏源在十五歲那年考中秀才。1814年(嘉慶十五年),他隨父親來到京城,靠教書謀生,向今文學大師劉逢祿等學習公羊學。這時候,他結識了進步思想家龔自珍。兩人志趣相投,成為摯友。他們擯棄煩瑣考據的學風,不想做儒家思想的書蟲,勇於面對現實,放開思路切磋經世致用的學問,即“天地東西南北之學”,積極尋求改革圖強的道路。他們慷慨議論時弊,探索富國強兵的良法,以衝破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
兩年後,魏源回到南方,在長沙等地教書。
1822年(道光二年),魏源進京參加順天鄉試,考中舉人。第二年,在駐古北口的直隸總督衙門的提督楊芳家當教師。這時,他開始研究古今邊疆防務和西北地理,關心邊陲的安危。
1825年,魏源應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的邀請,編輯《皇朝經世文編》,貫徹了經世致用的思想,對後人產生不小的影響。他在書中表明瞭他反對復古泥古,主張重視現實、變革舊制的思想和歷史進化觀點。他輕視封建士大夫那種脫離實際、煩瑣空疏的學風,思想激進,因而三次進京考進士,都名落孫山。官場無望,他便長時間充當地方督撫的幕僚,從事學術著述,兼做鹽商。
1829年,魏源在北京出錢捐了個內閣中掌寫文書的小官吏。他利用工作便利,如飢似渴地閱讀史館秘閣所藏的官書和士大夫的私人著作,為以後著書打下了基礎。
第二年,他隨楊芳到嘉峪關考察西北地理和邊防情況,對於西北防務更加關心。
1831年,魏源因父喪南歸,不久移居南京,先後協助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籌劃漕運、鹽政和水利的改革,強調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必須改革舊制,才能興利除弊。當時鴉片走私日益嚴重,他和林則徐一樣,堅決主張實行嚴禁。他在當年寫了詩歌《江南吟》,揭露鴉片的嚴重危害,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