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片苦心,最終如約而來。她盼望梁家早日來提親,盼望父母能成全,盼望和梁兄結一段美滿姻緣。但這一切都是未知數,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那隻小舟載著英臺; 蜿蜒向東,搖經西興、衙前,在蕭山稍作停留,又轉向東南至錢清、柯橋,繼而東折入曹娥江,直抵上虞玉水河邊的祝家莊。
祝英臺回到家裡,看見祝夫人並未生病,並沒有十分奇怪。聽見祝夫人說是原有小病,如今已經好了,也就一笑釋然。她又恢復了女裝,對著鏡子看了看,前後儼然判若兩人,幾乎連自己都不認得了。
三年闊別,祝員外和夫人見英臺長得亭亭玉立,儀態萬方,別提多喜愛了。
祝英臺把在杭城攻書的詩詞文章都拿給父親看過,樂得祝員外讚不絕口。
她又把在杭城的生活起居詳細地告訴了祝夫人,只有一樣不敢直言,就是她和梁山伯日久生情的事。因為她怕這件事馬上講了出來,父母不會諒解。因此決定暫時隱瞞,找個合適的機會再說。
當天晚上,明月高照,祝英臺怎麼都睡不著。由於乍和梁山伯分開,心中不免想念得緊。回憶起三年來相處的點點滴滴,她時而會心微笑,時而蹙眉憂思,看得在旁伺候的小丫鬟銀心不得不暗自嘀咕:〃奇怪,小姐一回來就中魔了!〃
BOOK。▲虹橋▲書吧▲
第9節:第二章 泣別長亭外,飛燕語依依(4)
過了幾天,祝英臺想把她和梁山伯柳蔭結拜、三載同窗、長亭送別的事告訴祝夫人,可是每每話到嘴邊,總覺得不好啟齒。因為這與當初杭州攻書的事不同,當初她可以毫無忌憚地向父母提出杭州攻書的請求,而此刻她卻難於公然向父母提出婚姻自主的願望。
或許因為年齡大了,或許因為讀了詩書,現在的她已經是成人了,自然明白什麼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知道什麼該遵循什麼樣的禮法,因而才覺得難以開口。
要知道,自從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世人的婚姻越來越重禮輕愛。為了促進社會的穩定,防止有人鑽牆窺隙做出苟且的事,儒家特別提倡禮法制度,規定只有舉行正式儀式的婚姻才被社會和家庭認可。所謂〃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婚姻禮儀包括議婚、訂婚和結婚等全部過程的禮儀程式,主要分為〃成妻之禮〃和〃成婦之禮〃。〃成妻之禮〃分為〃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成婦之禮〃即拜見公婆、拜謁祖廟。婚姻大事草率不得,當事人是沒有自主權的,而是由媒人與父母參與或作主。
如果認真評價,這套禮法制度並非全無益處,比起早年的亂性、群交、任意胡來先進多了,整個社會顯得更有秩序。只是這樣一來,兒女婚姻的責任就放在了父母身上。如果攤上眼光好的父母,曉得〃擇婿觀頭角〃的道理,挑出的女婿還能讓女兒滿意;如果父母頭腦糊塗,看中對方的財物,很可能與兒女的意見相左,從而埋下悲劇的禍根。
英臺自認父母還算通情達理,相信他們擇婿的時候總會讓自己知道的。再說,若是梁山伯科舉順利,能夠及時前來下聘,豈不更好說話?自己在面子上也好看多了。
所以想來想去,英臺決定將愛情隱藏心底,只能每日焚香禱告,祈求諸天神佛保佑自己與山伯的婚姻能夠得諧。
俗語說〃一家有女百家求〃,何況是英臺這樣的聰明伶俐的佳人呢?
果不其然,自從聽說她歸家之後,說親的媒人三天兩頭登門,幾乎快把祝家的門檻踏平了。
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還沒進門便被祝員外擋住,只有少數人品家境差不多的人才會被讓進家裡。祝夫人一面細問對方的情況,一面讓英臺隔著門縫偷偷瞄一眼,看看是否滿意。
英臺明知山伯不會這麼早就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