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5 頁)
拿來,然後加以改造變成自己的電視節目。甚至你都可以看到,同一個外國節目,被不同的電視臺“複製”成自己的節目,可這些人卻不仔細想想,在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與欣賞角度差異的影響下,這種節目拿到我們這裡來改造,能行嗎?
吳謳提到了“滾動播出”,大概的意思就是要重複前段的內容。鳳凰衛視的竇文濤曾經在聊天的時候說:內地的電視臺節目,大多是首播一次,重播一次,就算是完了。而我們不是,我們要反覆播出,只要播出,就有收視,看過的可以不看或者再看,沒看過的自然是看的。
是的,我們的電視節目重播次數很少,但你的確又不能多,你重播多了,佔了時間,那別人的節目怎麼辦?一個頻道有多少個欄目在等著播出呢。
那麼,節目的錄影帶播出以後,到哪兒去了呢?帶庫,專人保管,登記編號入檔,要想再用,打條借出。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吳謳的回憶……(2)
這位讀者你可以算一下,你所在的城市有幾個電視臺?就算是三個吧,或者說是三個頻道。每個頻道每天播出幾個欄目?就算是十個吧,有可能比十個還要多呢。
好的,這樣算來,每天,你這個城市的電視臺就會生產出3×10=30盤錄影帶,那麼一個月下來,就會有900盤左右的錄影帶,一年下來,就會有一萬盤錄影帶。這一萬盤錄影帶就算是一萬本書的大小吧,放在你家裡,如何?
那麼,十年以後,可產生十萬盤節目錄影帶,可想而知,這得需要一個多大的錄影帶庫啊。
有些電視節目的錄影帶,是永遠不會再被播出的,但是,這是一種資料,它又必須保留下來。於是,電視人管某些重複使用價值不高的節目錄影帶叫做“垃圾”帶子。
“垃圾”帶子,讓人聽著有些想不明白……
吳謳繼續說:
新聞這一塊無非是做出自己的特色來,我們心裡是比較有底的,真正要創作的是讀報的這一塊,鳳凰衛視的讀報是楊錦麟。大陸沒有這樣的,其他的包括各地方臺的主流都沒有這樣的東西。我們就考慮這塊應該是一個動作比較大的增長點。讀報這一塊相對來說操作的成本比較低,上手也比較快,只要有一個好的主持人,好的編輯團隊,拍攝的成本就低。不需要複雜的班子,只要和報紙的關係搞好了,讓他們給提供新聞資訊,可操作性就比較強。本身的這個版塊是有定位的,大家都要看報嘛,用耳朵聽,比你用眼睛看更省事,還可以補充前面新聞力所不能及的部分,就是說報紙會說話了,人們更容易接受了。
有的事情不是發生在北京,有的不能拍攝但是卻是一個重要的新聞,那麼透過讀報這一塊可以起到“補助”的作用。在實際運作的時候,難度最大的就是主持人的選擇,我和哈與上面的領導有一個共識,讀報這一塊能不能立起來,主持人是非常重要的。楊錦麟的學問功底和話語空間要比央視這邊大得多,吸引了很多人看,特別是很多高階人群都在看。他讀一些外報和港臺的報紙,有一定的議論尺度,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走他的路子肯定走不過他。
如果非要追究“讀報”這種形式是誰先使用的,其實是咱們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使用的。在那個年代,強調政治學習,主要內容就是學報紙,可報紙沒那麼多,於是,一個排在一起,一個人來讀報,其他的人來聽,然後大家評論一番。時間長了,為了增加點樂趣,於是,報紙上有哪個地方的新聞,就由那個地方的兵來讀。不同的家鄉口音來讀相應的家鄉新聞,親切而又貼近,如此又增加了學習中的樂趣。讀報,是群眾需要的創造。
吳謳繼續說……
當時《第一時間》的定位是輕鬆而有人情味,資訊要有“被窩味兒”。所以在整體風格上要服從大的風格,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