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ldo;杯酒釋兵權&rdo;。
那麼,用什麼樣的人來代替這些人做禁軍的將領呢?條件有三:一是資歷淺;二是威望不高;三是能力不強。再加上一種新的統治方法:使之相互牽制,各個單線管理。其後的結果是,趙匡胤穩定了內部,集中精力向南向西發展,迅速平定了南方與西方,建立了穩固的北宋王朝。
真的,在整個北宋乃至南宋王朝不僅沒有發生禁軍兵變,就是一般的軍事叛亂也不多見,趙匡胤的這一招的確有效,能夠保數十代趙宋王朝,實在&ldo;英明&rdo;得很!只是有一條,那就是宋代由此對武將的權力限制很嚴格,使得武備鬆弛;對於文職官員,不僅在權力上,就是待遇上也比同級武職官員高得多。
秦皇漢武以來,是以武治文,但到了這位宋太祖這裡,卻是以文治武了。因此,宋朝的武備一直積弱不振,不斷被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侵擾,金、遼、西夏蠶食北宋,而南宋最後滅亡在蒙古人手中。不過,中國的帝王歷來有一個&ldo;光榮&rdo;傳統,到了慈禧太后總算給總結了出來,叫做&ldo;寧與外賊,不與家奴&rdo;。至於外族入侵,那是沒有辦法的事,只要家奴造不了反,就算得上治國有方。即使到了地下,也可面對祖宗乃至前代諸朝的帝王了!
權是什麼,在封建專制社會,權是財富,是尊嚴,是慾望的滿足,是為所欲為,是一切。因而,縱觀中國歷史之後,&ldo;人為財死,鳥為食亡&rdo;這句話好像要改一改,應是&ldo;人為權死,鳥為食亡&rdo;。老百姓很難得權,就把財當作人生的目標了,其實,有財並不一定能有權,有權則可以有財,所以,&ldo;人為權亡&rdo;才最貼切。
因而,怎樣抓權,怎樣保權,一直是中國帝王的恆久課題。但權術再高明,經驗再豐富,也逃脫不了封建王朝的必然規律:那就是播下龍種,生出跳蚤。老子可能是英雄,兒子未必是好漢;開國者也許是人傑,後繼者卻可能是人渣。更何況老子未必是好漢,開國者也不一定是人傑呢?
權者,把柄也。有了把柄固然有操縱之便利,但要被操縱者順從,就要為人著想,儘量剋制一己之私慾。因此,得民心者,其權自生;失民心者,有權不保!
------------
10宋太宗登基之謎(1)
------------
中國歷史上的&ldo;謎&rdo;實在太多,尤其是由帝王將相導演,發生在宮廷裡的&ldo;謎&rdo;。這些&ldo;謎&rdo;,與其說是謎,倒不如說是陰謀。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的政治,就是陰謀政治。
不信嗎?就請看看那些至聖先賢和明君賢相的話吧!孔聖人算是中國歷史上最&ldo;疼愛&rdo;百姓的人了,但他也說&ld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do;。什麼意思呢?無非是讓統治者盡其所能地役使百姓,千萬不要讓百姓長腦子,否則,老百姓就不怎麼聽話了。看來,&ldo;腦體倒掛&rdo;也是中國的傳統,讓人長足了勁去幹活,但不要讓人思考怎麼幹活,為什麼幹活。
那位道家的鼻祖老子可算是&ldo;無為&rdo;了,但他自己卻大有作為,起碼他教會了帝王們如何統治百姓,他說:&ldo;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rdo;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掏空他們的思想,填飽他們的肚皮,削弱他們的意志,強健他們的筋骨,經常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這豈不是把人當做動物了嗎?其實,&ldo;治人者&rdo;並不諱言,他們把管理百姓叫作&ldo;牧民&rdo;,即像放牧牛羊一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