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第1/2 頁)
但他還想作一番努力,當時,袁世凱正在北京,光緒於九月十六日召見袁世凱。在光緒看來,袁世凱對維新變法一貫表現得較為積極,他想爭取袁世凱的軍隊,也許會有挽回敗局的可能。在與袁世凱面談時,光緒對他倍加稱讚,並大升其官。袁世凱先是一驚一喜,隨後恍然大悟,明白了光緒是想利用自己。袁世凱權衡了各方力量之後,立刻跑回天津駐軍所在地,向榮祿告密,榮祿得訊,當晚就乘火車從天津趕往頤和園,向慈禧報告。
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從頤和園回宮,光緒慌忙跪地迎接,慈禧太后聲色俱厲地把他訓斥了一番,以光緒的名義下了兩道&ldo;上諭&rdo;,宣告光緒退位,自己重新訓政。
慈禧把光緒囚於瀛臺,又捉住了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六人,並將他們斬首於北京菜市口,史稱&ldo;戊戌六君子&rdo;。
------------
14改革者的結局(4)
------------
從公元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緒發布《定國是詔》始,到九月二十一日慈禧重新執政,前後共一百零三天,史稱&ldo;百日維新&rdo;,又因光緒二十四年是戊戌年,故又稱&ldo;戊戌變法&rdo;。這場維新變法運動就像變戲法一樣地失敗了。
帝國主義列強看到這種情況,知道中國政治更加腐敗,便大舉進攻中國,而國內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也轟轟烈烈,在這兩股力量的夾擊之下,慈禧集團對列強宣戰,後來被迫逃出北京。這時的光緒帝雖是一囚徒,對時局卻有清醒的認識,他仍希望暫時穩住帝國主義列強,待國力強盛之後再圖良策,但終未被慈禧接受。
公元1900年八月,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只好慌忙逃走。出逃時,她挾帶光緒,把光緒最為寵愛的珍妃活活推入井中害死。第二年,慈禧又挾帶光緒從西安返回北京,這時的光緒,在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後逐漸地清醒成熟起來,更加堅信中國只有變法圖強才能免於被帝國主義列強滅亡的命運,他一直念念不忘變法,並一直希望在慈禧太后死後自己能重掌大權,重行新法。但是,他始終沒有搬倒慈禧這座壓在他頭上的大山,歷史始終沒有給他機會。
康有為上攝政王書
他本想熬死慈禧,誰知自己竟因憂鬱過度而英年早逝,於公元1908年病故,享年三十八歲。
&ldo;戊戌變法&rdo;雖然失敗了,但給後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提供了許多經驗和教訓。光緒也成為一位著名的封建皇帝,在當時就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有了一定的國際聲望,以至於慈禧不敢輕易地將他處死。
從運作方式上講,&ldo;戊戌變法&rdo;是從光緒到康有為等一群書生在那裡舞文弄墨,正所謂&ldo;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rdo;,他們只知道為什麼要變法,該變哪些法,至於怎樣變法,尤其在危難臨頭之時,他們就一籌莫展了,只好以一腔熱血來祭奠神聖的改革靈壇。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弱點。
改革的要求往往來自下面,但實行改革又來自上面,別說像光緒這樣一個軟弱無力的沒有權力的改革者,就是受到帝王全力支援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又怎樣呢?當然,每次改革都會留下一些新法,都會產生一些影響,但具體的改革者卻一般都沒有好下場,其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利之爭。
改革失敗,百姓並無多大責任,因為歷史並沒有讓他們登上舞臺,他們只是改革的要求者和受動者。至於權力集團內部因為改革而發生了什麼爭鬥,他們絲毫幫不上忙。而改革的先行者又往往敵不過守舊勢力的頑固反撲,所以,這些先行者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