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2 頁)
在戰國&ldo;四公子&rdo;中,最有名的還數齊國的孟嘗君,他靠門客馮諼收攬了民心,恢復了國相的職位,而且越坐越穩,還建立了&ldo;國際&rdo;聲譽。他靠能夠學狗叫、穿狗洞和學雞叫的門客逃出秦國,免於客死異鄉,可謂是善於網羅人才和使用人才了。但宋代的大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卻不這樣看,他在《讀孟嘗君傳》這篇短文中說:&ldo;世人都說孟嘗君善於招攬賢能之士,因此士人也多歸附於他,最後也是依靠這些士人的智力才從虎狼一般的秦國逃脫。唉!孟嘗君也只是能做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罷了,哪裡能稱得上善於招攬士人呢?不然的話,像齊國這樣強大的國家,得到一個真正賢能的人,就可以制服秦國了,哪裡還需要雞鳴狗人說劉備的天下是哭來的,其實大謬而特謬,政治和軍事是從來不相信眼淚的。
盜之徒的力量呢?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這才是真正的賢士不願前去的根本原因啊!&rdo;
王安石不愧是千古名相。他的話鞭闢入裡,一針見血,足可翻千古定案。
中國歷史上也確實有得一賢士而開建一國的先例。漢朝末年的劉備,就並不多交濫交,不像孟嘗君那樣去搜羅雞鳴狗盜之徒,而是選一大賢之士,&ldo;三顧茅廬&rdo;,終於贏得了諸葛亮的信賴。
諸葛亮確未辜負劉備的一片苦心,未出隆中就已&ldo;三分天下&rdo;,把天下大局和未來之勢分析得透徹見底;既出隆中,又能嘔心瀝血,一生謹慎,終於幫助劉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建立了與魏、吳鼎足而立的蜀國,甚至有併吞天下之勢。諸葛亮的例子,完全能夠證明王安石的觀點,也極為有力地說明瞭人才的重要性。
戰國時期的燕昭王築黃金招賢臺也是極其有名的歷史事件。公元前314年,燕國因為相國篡位,引發了內亂,齊國趁火打劫,派兵鎮壓叛亂,滅了燕國。後來燕人造反,發動了復國運動,找到了從前的太子,推他即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不僅恢復了燕國,還立志向齊國復仇,他對相國郭隗說:&ldo;我無時無刻不想復仇,要是有這樣的能人,我願意去伺候他。請您替我出主意吧!&rdo;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說:從前有位國君想花一千兩金子買匹千里馬,可怎麼也找不到,後來他派出的人居然買回了一堆千里馬的骨頭,國君十分生氣,那人說:&ldo;大王不久就會有許多千里馬了。別人聽到您連千里馬的骨頭都愛惜,哪能不把真的千里馬送上來呢?&rdo;果然,那個國君不久就得到了許多千里馬。郭隗又說:&ldo;您如果能厚待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有才能的人會不趨之若鶩嗎?&rdo;於是,燕昭王就築起了一座精美的房子,像徒弟那樣聽從郭隗的教導,又在易山旁邊建了一座高臺,裡面堆滿了黃金,以作招待客人的禮物和費用,這臺就叫&ldo;黃金臺&rdo;。這樣一來,燕昭王求賢若渴的美名傳遍各國,各國賢士也紛紛來投。趙國來了劇辛,洛陽來了蘇代,齊國來了鄒衍,衛國來了屈庸。其中最受重用的是魏國的樂毅,就是他帶領燕兵進攻齊國,不僅為燕復了仇,還攻下齊國的城池七十多座,僅差兩座城池就滅亡了齊國。
看來,在一定的條件下,人才是起關鍵作用的因素。任你再賢明,再勇武,如果是&ldo;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rdo;,也非敗亡不可;即使是流氓無賴,如果善於使用人才,也可能成就一番事業。至於後者,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實在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司馬遷首創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筆法,他雖是在漢代寫的《史記》,但對漢代的開山鼻祖卻不隱其惡,不虛其美,而是用一種隱諱的筆法畫出了劉邦的流氓無賴相。下面的幾件事就足以證明。
據說劉邦生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