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第1/2 頁)
這些話很快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聽後恍然大悟,既感動又慚愧。廉頗是個正直坦誠的人,一旦悔悟,就真誠地改過。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就按照古人最隆重的儀式,光著脊樑,背著荊杖,表示任由責打,來到藺相如的門上&ldo;負荊請罪&rdo;。他跪在藺相如的門前說:&ldo;我是個沒有見識而又氣量狹小的粗人,沒想到您能寬恕我,請您責打我吧!&rdo;藺相如也很感動,親自把他扶起來。從此&ldo;將相和&rdo;,兩人更加相互理解尊重,結成生死之交。就因為有這樣的兩個人,秦國在其後的十年內,未敢發兵攻打趙國。
藺相如對外以強硬機智取勝,對內以柔和謙讓制勝,不愧是戰國時期的名相,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失為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在這裡,謙讓制勝恐怕不僅僅是一種權術,主要還是由個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所決定的,因此,藺相如可稱為謙讓制勝的典範。
需要看到的是,謙讓制勝必須有一定的條件。謙讓本身必須有厚實的才智、品德、能力、權位和實力做後盾,否則就成了被迫退讓。其次還要看謙讓的物件,如果對方是一時糊塗的明理之人,固然不妨謙讓;如果對方是得寸進尺或是愚頑不化的小人,謙讓就等於逃跑了。
正如開篇所講一樣,謙讓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但哪些是真或有多少真多少假可就難說得很了。倒不是想給藺相如這位謙讓典範抹黑,他對廉頗謙讓是否完全徹底地像他說的那樣是出於重國家而輕私仇的考慮還很難說。也許他還感覺到,同廉頗相爭,不易取勝,不如以和為上。不是嗎?在中國歷史上,又有幾位文人、書生能爭得過手握刀槍劍戟的武將呢?
------------
13曾國藩的奧秘(1)
------------
近年的&ldo;曾國藩熱&rdo;有些令人費解。
自《曾國藩家書》和長篇小說《曾國藩傳》問世以來,電影、電視爭相以之為題材,尤其是書刊界,更是趨之若鶩,十年來出版的有關曾國藩的書籍不下百種,的確很流行,奇怪的是出版商每出必賺,屢試不爽。
那麼,曾國藩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學者兼&ldo;賢相&rdo;的典型,自曾國藩以後,這類人物就只可聞其名,而無可見其人了。
今人為什麼對曾國藩表現出如此大的熱情呢?從前幾年的《曾國藩家書》熱,到現在的《曾國藩傳》熱,一直熱情不衰,難道人們忘記了他是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元兇了嗎?
從政治角度看問題往往是短淺的,從文化角度看問題往往是深遠的,要了解人們對曾國藩的熱情,還得從傳統中國人的做人理想說起。
一般說來,傳統中國人的理想有兩條,一是做官,二是成名。做官實惠,成名可以不朽,如果能把二者集於一身,那就妙之極矣!做官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ldo;榮華富貴&rdo;四字可謂形容盡了做官的好處,對於極為實在的中國人來說,如能得享高官厚祿,可謂不枉一生了。因此,中國人歷來就對官有著敬畏和崇拜之情。只做了官,還不夠高雅,如果能成為賢人甚至聖人,那就更加完美了。中國人歷來對於先賢聖哲有一種神秘的敬畏感,認為他們不僅是天道的代言人,還是神明的象徵,因而,一般人尊重聖賢,讀書人尤其如此,他們最大的願望大概不是當皇帝,而是成為&ldo;帝王師&rdo;。
其實,名、利往往是粘結在一起的,所以,在圖得官位、名譽的同時,往往就有了實利,像孔聖人那樣一生窮困潦倒、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情形畢竟是個別的,而中了狀元,做了大官,發了大財的情形才是普遍的,所以,中國人往往把名、利看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