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河首之地、武都參狼(第2/4 頁)
葛亮北伐時曾在此築營壘,西漢、東漢時都在滷城設有鹽官,流經附近的西漢水也被稱作鹽官河。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時,張合奉司馬懿之命,追擊至木門谷膝蓋中箭陣亡,俗稱峽門的木門道就在滷城以北,相距約八十里。
興國城為東漢初平年間(190-193年),略陽氐帥阿貴所築,取振興家國之意,位於略陽川河畔,西面距離略陽城約二、三十里,其所部萬餘人,因此也被稱作興國氐。略陽城即西漢天水郡街泉縣故城,東漢時廢街泉,改置為略陽。
而十六國西秦時所置的興國郡,治所則是在疊蘭城,位於枹罕以東,狄道以西。疊蘭城東北約五十里,為西漢所置大夏縣故城,前涼所置大夏郡治所。
顯親縣原是東漢顯親侯竇友的封國,由成紀縣劃地所置,其子竇固死後國除,縣制卻儲存下來,西晉時改稱顯新,十六國時複名顯親,治所位於略陽縣以西,冀縣東北,臨渭西北。竇友兄長竇融的曾孫,即領兵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的竇憲。
夏侯淵攻克興國城後,又率軍北上安定郡舊治高平,擊潰當地的屠各匈奴,抄掠糧谷牛馬。同年(214年)十月秋末,曹操傳令討伐宋建,夏侯淵率張合、張既等將自興國城出兵,僅月餘就攻克枹罕,隨即屠城。
在此之前,建安十六年(211年)初,曹操以夏侯淵行徵西護軍,督徐晃攻打佔據大陵反叛的太原人商曜,月餘時間即克陷營屯二十餘處,商曜被殺,大陵遭屠城。
大陵即春秋時的晉國平陵邑,三家分晉後為趙國大陵,趙肅侯十六年(前334年)、趙武靈王十六年(前310年),史書記載父子二人都曾巡行大陵。西漢時大陵置縣,東北為太原郡治所晉陽,西南為三國時曹魏移治後的茲氏縣,西晉將茲氏縣改為隰城縣。
曹操所作《蒿里行》一詩中,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人斷腸。”作為結尾,彼時人到中年的他,尚且為軍閥割據混戰造成的破壞感到哀傷,可不久後攻打徐州,卻下令屠城報復。該感傷時感傷,該狠的時候還是狠,此時熱血尚存但已經踩坑多次的曹操,在利益衡量面前一點不糾結。
屠枹罕之後,夏侯淵分兵,命張合率偏師,平定枹罕西北方向的河關縣。而張合在拿下河關後,北渡黃河,繼續朝著西北進軍,最終漢軍越過湟水,一直打到青海湖以東,臨羌、西都二縣以北的小湟中。
河西諸羌部落迫於兵威盡數歸降,持續多年的隴右亂事至此平息,夏侯淵因此得到曹操褒稱,“虎步關右,所向無前”。
因夏侯淵屠城之故,枹罕城由罕羌侯邑所在的雙城向東北遷移,新城地處大夏河西岸谷地,南北長1400米,東西1200米,後世之稱就是取瀕臨大夏河之意。
此後一百五十餘年,除卻政權更迭導致的改旗易幟,枹罕城都固若金湯,直至前秦建元三年(367年),王猛一襲白衣,輕車簡從,以身做餌赴會城下,詐開城門擒獲李儼,將枹罕納入前秦治轄。
枹罕城海拔在2000米左右,雖說海拔3000米才會出現高原反應,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長安的呂隆來說,已經有些許水土不服。關中的渭北高原,海拔還不到800米,而渭河以南,長安所在的平原地區,海拔也就在300-400米之間。
自隴坂一路行來,隨著海拔的不斷上升,在呂隆身上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小解次數增加,加上沿途不時汲取生水飲用,又偶爾導致腹瀉,接近兩個月的旅途下來,出身權貴之家向來衣食富足的他卻瘦了一圈。
(379年)七月末到枹罕時,正值末伏,整個三伏天都在趕路,著實不輕鬆。
好在所經不是山間就是河谷,只要負責馱載人、物的成隊騾馬不出問題,日間都是按照它們的節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