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頁(第1/2 頁)
只要派出去,完不成任務,不會回頭。
事實證明,後來的戰事,果然如佟國維所料。裕親王追了不到一半路程,就以軍糧跟不上為由,想著折回,是佟國綱一再堅持。最終取得大勝!
難怪此人在丁憂時期,被他皇阿瑪奪情,安排給他做顧問。其眼界才能,的確非同尋常。
太子十分慶幸,當初自己沒有因為他們是親兄弟,懷疑佟國維別有居心,而選擇了相信。冒著惹裕親王不滿的風險,又把佟國綱派了出去。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佟國維也在心裡為太子加了分。
此時,面對問詢。
他回答的很有誠意,沒有保留:「據臣猜測,皇上可能是想把封后大典,辦得比原計劃的隆重熱鬧,又不想親口說出。」
「是想讓吾提出來?」太子問。他想到這一點了,只是不太能確定。同時也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比先前更隆重。
封后大典是有成例的,如今已經是在照著元後的標準準備。
「臣猜測,應該是這個意思。由太子提出,是太子的孝道,朝中無人敢置喙。若是由皇上提出,可能會有御史上奏呈,指責過於鋪張。」
佟國維又解釋道,「御史的職責就是進諫,三日不參奏,自覺是失職一般。他們正無事可奏呢,封后大典給了他們機會。他們敢指責天子,指責重臣,唯一不敢指責的就是為人子的孝道。」
太子本來就是敏捷多思之人,只是經歷的事情少,有些事情考慮的不夠通透。稍稍一點撥,就豁然開朗。於是又問:「二舅公可有什麼建議?」
關於封后大典,佟國維早有想法。礙於身份,不好主動提出。此時被問著,正中下懷。作了一番思考的樣子後,說道:「臣這裡有一個不花錢又熱鬧的建議,只是不知是否妥當。」
「二舅公儘管說。」
「讓京城以及地方官上賀表。」佟國維看到太子的臉色絲毫未變,這才接著往下說,「賀表只是表面的說詞,實際上是祥表。藉由封后大典這場盛事,彰顯我大清國的國力,以及滿人統治是得天道、民心所向。」
他皇阿瑪就是這般想的!
太子再次暗嘆,佟國維非凡的理政能力,以及洞察力。點頭認同:「是個好主意!」他以為就這些呢,就聽佟國維又不緊不慢地說道:「此事的關鍵處在於地方官,所以要儘早的把這個訊息巧妙地發往各地,好給他們準備的時間。」
太子聽到「巧妙」二字,不由地眨了眨眼睛。佟國維看出了他的不解,指點道:「有些官員能夠體察太子的心意,有些官員可能體察不到。萬一有官員理解偏差,進獻貴重物件,可就會掀起攀比之風,好事變成了壞事。賀表要的是祥瑞之氣,五穀豐登之類的喜事,不是真金白銀這些禮物。」
有道理啊!考慮的真周全!
太子緩慢地點了點頭,接著又問道:「怎麼個『巧妙』法?」
「太子可委派兩名阿哥,尋個什麼名頭,去各州府當面給地方官暗中指點,以免他們會錯意。」
太子大讚這種辦法高明,沒有書信,沒有明令,上賀表,就成了地方官自願做的事。
「二舅公覺得,派誰去合適呢?」
「八阿哥和九阿哥。」佟國維又解釋,「皇上有心編一本漢字辭書大全,太子可以委派他們去各地蒐集辭書,以供將來編書時參考。八阿哥和九阿哥年齡小,閒著沒事,正好去各地跑跑。」
老三老四,下半年要成親;老五老六老七,不擅與陌生人交流。老八容易贏得周圍人的好感,老九是見面熟,這兩個人一起辦此事,最合適不過。
太子再次贊同佟國維的建議。
談定了封后大典,太子又向對方透露出了,索額圖辭官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