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魏學濂(第2/3 頁)
,他自縊而死。
魏學濂為人豁達,有大略,慷慨好義,性格至孝。他感念父親魏大中遭受了詔獄之苦,終日身穿粗布衣服,以此為習慣。母親病重幾乎不治,他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和藥一起餵給母親吃,才使母親得以痊癒。談及義烈之事,他常常流淚,平生疾惡如仇,甚至不能容忍看見惡人,看見了也不能容忍。在鄉間,他閉門不出,除了公事幾乎不參與其他事務,遇到荒年,他倡議拿出糧食以低於市價的價格進行公平售賣糧食低價出售,救活了很多人。他還為路邊餓死的屍體提供裹屍布,炎夏時節親自到貧困及病患人家慰問,毫無怨言。他有三個兒子:魏允枚、魏允札、魏允桓,都才情出眾,不負忠孝之家的名聲。
我的評論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評價一個人,實在困難重重。甲申之難中,有些人立即選擇死亡,如範景文(諡號文貞)、倪元璐(諡號文正)等幾位先生,他們的名字如日月般光輝,氣節如丹青般鮮明,確實堪稱楷模。至於那些已決定赴死卻因種種原因未能立刻死去,如太史方以智(字密之)、給諫龔鼎孳(字孝升)、中翰呂兆龍(字霖生)、修撰楊士聰(字靜山,此處為推測,未能查證)、文選熊文舉(號雪堂)、編修陳名夏(字百史)等幾位,君子們仍應體諒他們的志向。然而,那些雖然沒有馬上就自盡但是最後仍然自盡,前後並無差別,忠孝之心同樣堅定的人,只有庶吉士魏學濂一人。如果庶吉士魏學濂沒有選擇死亡,那麼他的父親魏大中的靈魂,或許會騎著箕尾(古人認為忠臣死後靈魂會騎箕尾上升),在霓虹霞光之間飄蕩,而魏庶常卻無法與其相伴,這種對家族聲譽和清流之名的背叛,何其不堪!然而,有些好事者仍以他晚死為藉口批評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對此,文學家曹君爾坊評論魏學濂的話說的好,他說:魏學濂聯合各地豪傑,意在報效國家,魏學濂隱忍求生,是為了輔助皇室後裔,必須赴死卻未能及時赴死,有機會南逃卻不南逃,作為臣子處於這種境地,實為艱難。最終魏學濂雖然未能完成像程嬰那樣挽救趙氏孤兒的壯舉,但至少無愧於姜維志在復興漢室的節操。這些言論深刻而令人痛心。因此,我特意記錄此文表彰魏學濂,以此鼓勵那些英勇赴死之人,同時也揭示吳地之人喜好肆意詆譭他人的情況,儘管他們口舌如劍、唇舌如槍,全然不顧隨之而來的禍端及上天的嚴懲。
《忠逆史》記載:魏學濂為忠臣魏大中之子,其兄魏學洢在獄中侍奉父親,揹負父親遺體出獄,有孝子之名,早年去世。魏學濂最初聽到賊軍逼近的訊息,家中有一老僕曾侍奉魏大中,勸主人盡忠,不要辜負先老爺一生的名節。魏學濂立即遣老僕回家,隨後向賊軍投降(有人傳說魏學濂投降賊軍,魏學濂的母親卻說:“我的兒子必定會死於國難,姑且等待。”)
魏學濂的家鄉嘉興公開聲討他的檄文中寫道:假冒官員魏學濂,猶如犁田時瘋狂亂闖的牛犢,其行為如同食母的叛逆兇禽,所施展的不過是如同蟣蝨般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他借名流之名,企圖掌控局勢,廣泛招攬各種醜惡之徒。當時逆賊李自成攻陷京城,先帝悲痛地以身殉國,閣部大臣如範景文、倪元璐、施邦曜、李邦華等忠臣紛紛自盡,翰林言官如劉理順、馬世奇、周鳳翔、汪偉等以家族殉國,忠義可與張巡、許遠相比。魏學濂卻對六部官員的鮮血視若無睹,反而在賊軍中洋洋得意;聽到百官的哀嚎,卻欣喜若狂。他趨炎附勢于山西賊人韓霖之門,趴在偽相牛金星的臺階下吠聲連連,與吳爾壎等眾議,公然聲稱賊軍一統天下無疑。
他與陳名夏等接受賊軍任命官職,私下竊喜獲得優厚提拔。他的奏疏避忌李自成父親的名字,頌揚賊軍為天命所歸,手持賊軍授予的戶正官職名刺,四處拜訪同黨。他負責各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