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大清朝建元(第2/2 頁)
人仍認為那是陰兵作亂,真是奇異!這事告一段落後,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7年)正月初三,南京天空突然降下紅色雪花,與唐朝貞元二年(公元786年)長安城降下紅雪的情形相似。貞元,是唐德宗李適的年號。
同年四月,北京城遭遇了強烈的雷電、雷火。五月,江西發生大洪水。六月甲子日夜,北京城突遭異常風暴,聲音如巨雷般響徹,將正陽門外的牌坊都颳倒。天象如此頻繁警示,然而萬曆皇帝對於各項政務仍然全然不顧、置之不理,內閣首輔方從哲也只是以沉默順從、得過且過的態度處事。
譯者注:1.原文中的“當蘇君時,儀何敢言云耳”,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2.在此文中,作者計六奇表現出深刻的歷史責任感和求真精神,反對片面記載歷史,強調即使是動盪衰敗時期的歷史也不應被忽視或淡化。他認為,歷史上的治亂興亡雖看似天命所定,但其中的具體事件和人物行為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和借鑑價值。
也許是為了確保此書的編撰及出版,計六奇也提及並稱讚了當時清朝統治者對於編撰前朝歷史資料的開放態度,這為他編纂《明季北略》提供了可能。他力圖全面、客觀地呈現明末這段歷史,包括政治的腐敗、社會的動盪、軍事的戰況以及經濟的狀況等各個方面,以使讀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反思那段歷史。
當然,裡面也穿插了一些民間傳說和奇異現象的記載,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異象和社會變故的普遍關注和解讀,反映了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也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歷史敘事的維度。
綜上所述,計六奇在開篇自序以及誌異中,體現了他對歷史記述全面性、真實性的追求,以及對歷史教訓的深刻汲取,對於後世研究明末清初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他的史學態度也啟示我們,無論處於何種時代,都應該公正、客觀地對待歷史,尤其是那些揭示政權興衰規律、體現人心向背的歷史片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