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中科院的倒計時(下)(第1/2 頁)
【以我前幾年在運輸中國人和中國產品的船隻,以及上岸後在希羽組研究所的觀察來看,中國必然會朝著市場經濟的方向前進的,希羽組研究所會極大地加快全中國的人才流動的程序。到那時,這些科研人員中有多少會僅僅因為住宿條件就流失掉?
我知道,你們中國有很多專案因為資金問題而下馬,但是,這些總有一天要撿起來去追趕、超越國際先進水平的。你們現在不珍惜人才,不珍惜資料,那麼到時候又該從何開始追趕呢?
從培養技術團隊、彼此磨合,瞭解進度開始,到科研成功?要多付出多大的代價?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你們真的有想過嗎?
——在中科院科研人員居住區發出的質問(節選),周昕,1983.11】
走出大門後,她對周昕提議道:“我們去帝都這邊新開不久的馬克西姆餐廳吃午餐,怎麼樣?”
“我沒意見,正好看看那裡有沒有什麼奇遇,或者是打聽到某些一般渠道聽不到的資訊。”
於是,兩人決定一起前往。
……
次日清晨,劉曉茉、周昕被祝慈請進了中科院內最大的會議室。
由於希羽組的公開報道很少、希羽組的人員與中科院科研人員的技術交流幾乎沒有,且中科院的大多數人都很少了解外部資訊,因此當希羽組的兩位代言人——法籍華裔的政治學博士劉曉茉與西德職業海員兼室內作戰專家周昕兩名外國女青年在這天下午兩點三刻準時出現在中科院的會議室裡時,所有人無不為之側目。
臺下九成以上的中老年男性科研人員和少數幾位女性向著門口看去,發現進門者並不是他們語氣中的任何人。
他們看著演講臺上一臉和藹的劉曉茉與面無表情的周昕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劉、週二女看著準備聽自己演講的百餘名可以決定中國科學界走向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了一半以上的在京學部委員,還有一大批教授和副教授。
然而,即使是劉曉茉和周昕把武器收在背後的揹包裡,她們倆的氣勢也壓倒了其他人。
當這兩名女性以流利的中、英、法、德四門語言對所有人進行交談以及半個小時的演講後,全體與會者都處於不斷的鼓掌和震驚之中。
如果不是主講者劉曉茉兩次攔住周昕,後者就真的會選擇在會議室裡鳴槍以要求會場保持沉默。
在此期間,周昕每次拍桌都必然包括一些“過激”發言,諸如——
“恕我直言,我們研究所裡所有的教授級科研人員除了數學天分並不多的夏希羽之外,沒有一個是中國頂尖水平這種低水平的科研人員。副教授級最低也是中國頂尖的科研人員,或者是與英、美、法、西德等國的副教授、教授甚至終身教授或講座教授有同等水平。”
“要是你們的每個成果都能像浦江矽酸鹽研究所研發出的bGo晶體【1】一樣有國際競爭力就好了。如果是那樣的專案,我不覺得方尖碑中心會拒絕這樣的專案申請。”
在另外半個小時的問答環節過後,被祝慈、楊樂領著參觀的劉、週二女對中科院的一切都充滿好奇。
只是,這樣的好奇僅僅過去了二十五分鐘左右,她們的臉色就變了。
這並非因為她們聽不懂,而是因為她們無法理解一個普遍存在的情況:做出了能讓她們感到驚訝的成果的科研工作者往往超過四十五歲,而這些人竟然需要帶著全家住在四十平米甚至二十平米不到的“貧民窟住房”裡。
在場的所有人都知道劉曉茉在演講中提到過希羽組的居住條件:研究所的居住區內,從馮琪諾到剛入職的校招生都住在單人間——擁有四十平米的一室戶;四人以下的小家庭則住在七十平米左右的兩室一廳,等於是復旦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