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信仰之力(第1/3 頁)
三千大道鋪信仰,
無量小道欲滂滂。
心境澄明海波平,
巍巍燈塔耀十方。
10月2日一早,《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信仰之力,乃人世間極致力量之源泉》予以刊發。
當天晚上新聞黃金檔,“CCTV1”新聞欄目的首席播音員李為民用他那極富磁性的聲音全文朗誦了《信仰之力,乃人世間極致力量之源泉》,全文如下:
自從盤古開天地,混沌初開,陰陽始生,天地人三才造萬物。
天地之間,初有無量大道。人行天地間,靈性凸顯,能統馭萬物。
但隨著野心滋生,權利名欲開始薰染人的心性,繼而使人心思斑駁,始生人間無窮小道。
信仰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燈塔,給人方向,給人目標,給人動力,賦予人生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
積極的人生追求最滋養人的身、心、靈,使人精神富足,並能對物慾有所節制。
信仰如同人體的神經系統,由腦、脊髓、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和神經中樞五部分組成。
信仰讓人心之所想、意之所指、力之所及達到高度統一、高度靈活、高度默契。反之,信仰缺失,則人必會心迷、意亂、力衰。
本領易得,而心性難求。在現代社會,知識資訊、科學技術和教育培訓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能夠獲得知識和本領的途徑數不勝數,但人的心性修養卻大多被忽視了。
很多人的心中肯定大都會有一個感慨,為什麼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而我的心性卻如此浮躁!
如果一個人缺少信仰,那麼,他的精神世界就沒有了指明方向的燈塔。
方向不明,前路不清,人生目標遊離不定,誘惑傍身,欲從心生,攀比意起,亂力怪神,人們會在追求各種物慾享受和權利名望的道路上狂奔不止,失去節制。
縱觀古今,無論道家、佛家、儒家,乃至諸子百家,凡是有所成就者,皆是信仰堅定、威武不屈、富貴不淫、清貧自守。為了追求信仰,赴湯蹈火,前赴後繼,矢志不渝,並能甘之如飴。
明朝永樂大帝靖難之役勝利後,請方孝孺為他擬詔繼承大統。
方孝儒大罵朱棣逆臣賊子,被誅十族,方孝孺慷慨赴死,和他一同被斬殺的十族約有八百人之眾。
同期,建文帝一朝的兵部尚書鐵鉉被俘後,他選擇以不屈的姿態迎接死亡。
由於他拒不跪拜朱棣,甚至連正眼都不願意看朱棣一眼,鐵鉉被凌遲處死後,遺骸被油炸成炭也不下跪,這種英勇的氣概使得朱棣即使在鐵鉉死後仍然非常敬佩他。
按照後世人的觀點,在感嘆他們的剛烈和忠貞之餘,基本都會認為他們太過愚蠢,為了心中的君臣大義,不僅自己慘死,還連累了那麼多人喪命,值得嗎?
可是,在那個時代,在真正的讀書人,在真正士大夫的心裡和眼中,他們的所作所為的確是值得的。
你可以說這種行為愚蠢,但你必須要敬佩,因為,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民族傳承數千年屹立不倒計程車大夫精神。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和氣節,在無數次外敵入侵,鐵蹄蹂躪,戰亂災禍不斷,甚至朝代更替,而我們的傳承一直沒有斷絕,併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傳承至今的人類文明,由此可見其生命力和傳承力之頑強。
正確的信仰包含:愛國、忠義、誠信、善良、孝順、感恩、使命、責任、慈悲、仁愛等一切正知正覺。
信仰之中的僅僅一個愛國,古往今來,令無數將士奔赴國難,慷慨捐軀,視死如歸。
信仰之中的僅僅一個忠義,引無數忠義之士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無怨無悔。
信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