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新羅改(第2/2 頁)
要性,並沒有對《新羅新說》這份報紙有多大的警惕。
在新羅朝堂上的那些“大”人物,更喜歡閱讀大唐的報紙,如今海運發達之後有人花費重金從大唐沿海城市購買各種報紙,然後高價賣到新羅來,在新羅金城的達官貴人那邊是供不應求。
】
不過這些都是和普通百姓無緣的,《新羅新說》更像是一份市民閱讀的報紙,因為價格低廉,閱讀門檻很低,很快在新羅流行起來。
甚至在新羅的首都金城,每一期的《新羅新說》一印出來,就迅速搶購一空。
除了金城之外,《新羅新說》在另外兩個城市也受到了歡迎。
一個是新羅南道最重要的港口仁川,在大唐強行租借了仁川之後,這座北方最優良的港口迅速發展起來,成了東北亞的物流基地,如今每天進出仁川港口的船隻數量驚人,也迅速在仁川誕生了碼頭工人這個群體。
工人一起吃飯,一起幹活,需要分工協作也需要結算工錢。
因為這些需要,有些工頭有意無意的,舉辦了一些短期的識字培訓班。
大唐規定在碼頭做工都要簽訂契約書和勞務合同,為了能夠看得懂合同,也為了能夠看得懂時間結算工錢和安排上班時間,工人們也會學著識字。
全作煥的老家距離仁川不遠,他也敏銳的把握到了碼頭工人這個群體,他迅速帶領同學們抵達仁川,在仁川碼頭邊上開了一家書院。
全作煥的書院免費教學,主打的就是為期一個月的短期掃盲培訓班。
這個舉動大大受到了碼頭工人的歡迎,全作煥的聲望日益提高。
而識字的碼頭工人也開始在閒暇的時候閱讀報紙,一開始只是看三版四版那些民間傳說和話本的內容,逐漸的他們也開始關注新羅國內的時政。
和仁川對應的,在新羅的武州(後世光州),這裡因為養蠶和繅絲行業的聚集,新羅朝廷為了增加貿易出口,從大唐引進了一些淘汰的繅絲紡織工具,在光州大半紡織業工坊。
這些紡織工進入工廠,也需要讀書識字,和《新羅新說》遙相呼應,《武州時論》也迅速成為新羅第二大報紙。
等到新羅朝廷意識到輿論的重要性後,金城百姓已經開始看上這兩份報紙了。
就在新羅朝廷頒佈報業禁令,禁止私人辦報之後,一股洶湧的抗議浪潮洶湧而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