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5 頁)
的十三大後,中央領導來到蘇州視察,並在調研蘇州的鄉鎮企業和外向型經濟後,親自主持了在蘇州南園賓館召開的華東片外向型經濟的相關省市領導參加的座談會。高德正代表蘇州在會上作了發言,他在彙報中提出了一個沿海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即著力解放思想,實施外貿體制改革的意見。中央領導對蘇州的經驗和思考給予了充分肯定,稱蘇州的外貿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包括鄉鎮企業在內的外向型經濟正“悄悄拉開序幕,好戲即將連臺”。
蘇州的幹部們精神大振,尤其是處在徘徊之中的眾多鄉鎮企業家如被打了一針強心劑,紛紛開始將目光轉向國外市場……這其中,素有“老外貿”之稱的張家港西張鎮更是一馬當先,他們在70年代時就開始做外貿出口產品,先是出口工藝鞋,後來是乳膠手套,年創外匯四五十萬美金。西張鎮有個“貝貝”公司做得最出色。開始的時候有人諷刺說“老農”搞外貿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貝貝”的總經理奚也頻不服氣,盯住國際市場不松眼,結果生意越做越好,尤其是在蘇州市委提出要把外向型經濟當做“牛鼻子”抓住不放的精神鼓勵下,企業產品和海外銷路不斷更新、擴大,一直做到膠鞋銷售額達4億多元。西張鎮的雙龍村專為外國市場做乳膠手套,年銷售量也一直做到了5�5億美元!
在50年代就以民間工藝品“花邊”作為我國出口產品著稱的常熟更是在“牛鼻子”精神的鼓舞下,發揮“老外貿”的優勢,上下齊動員,許多鄉鎮企業家開始“脫掉布鞋著皮鞋”,“從跑田岸到跑口岸”,“中裝換西裝”,積極參與和投身到外向型經濟的大潮之中,尤其抓住“切塊承包”的政策利好,大舉開展“借梯上樓”、“借船出海”的經濟活動,以外貿、外資、外向型經濟為代表的“三外”風起雲湧,頻頻出擊,而且積極向海外進發,並在泰國創辦了全蘇州、也是全中國第一家縣級海外企業。 。 想看書來
第7章牽“牛鼻子”讓姑蘇光芒四射(6)
值得一提的是,常熟在這期間有一家外貿做得特別好的企業,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通潤集團”。
最早的“通潤”只是一家做些傢俱和竹器的小作坊式的小廠,因為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而改做汽車的千斤頂,而且專做出口千斤頂產品。
1984年顧雄斌當了廠長,他率先實行了“廠長負責制”,將權責結合在一起,提出了“少增人、多功能、滿負荷、高效益”的口號,使得企業蒸蒸日上。
到了80年代中後期,他在蘇州市大力倡導“三外”政策的影響下,顧雄斌又一次率先將企業轉為中外合資企業。這一來,“通潤”的海外市場更通暢了,企業一方面利用贏得國際市場後所創造的效益,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裝置,另一方面在內部又透過“一主多副、以副養主、以內養外、發展外貿”的調整策略,不斷擴大出口權。之後又將企業生產調整為“內外並重、主副並舉、工貿結合、發展貿易”的方向,使得企業如虎添翼,一直到後來在國外辦自己的跨國公司。
“通潤”千斤頂後來在國際市場上不僅佔有重要份額,而且也成為了世界“馳名產品”,深得歐美汽車廠商的歡迎。“通潤”每年的外貿出口額一直保持在5000萬美元左右,成為蘇州市乃至全國機械行業的“出口大戶”。“通潤”現有的企業資產已達15億元,是常熟和蘇州工業戰線的“常青樹”。
用老百姓的話說,當年蘇州市委、市政府號召全市上下以抓“牛鼻子”的方式,不僅使已處“半壁江山”的蘇州鄉鎮企業有了重新大發展的突破口,而且也給整個蘇州經濟掀開了一個新天地。
歷史正是如此。
常言道,開拓創新的第一步最珍貴也是最難的。蘇州市在全國地級市中,其進出口總額一直是第一名,而且這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