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2/3 頁)
民間技趣之間瀟灑往還,開拓出別一種文章風致。他對能工巧匠充滿敬意。這倒不是拜毛主席驅遣知識分子下幹校勞動所賜,早在40年代,他就寫出了《雞鴨名家》、《戴車匠》那樣對&ldo;手藝人&rdo;無比欽敬的小說名篇。那孵小雞小鴨的能手在暖室裡屏息凝神孵化的情景幾近莊嚴神聖,彷彿天地間正在孕育偉大藝術品;而戴車匠每天莊重地走進他的工作,嫻熟地操作車床,木花捲蕭蕭落下,車出小鎮人生活需要的燒餅槌子,擀麵杖,蠅拂上甘露子形狀柄子,老太太們用的捻線棰,以及木魚,更柝,孩子玩的陀螺,竹蜻蜓,&ldo;螺螄弓&rdo;……某編輯不通,亂加了一個&ldo;間&rdo;字,戴車匠就走進了&ldo;工作間&rdo;,文章印出來,汪先生搖頭苦笑。在他眼中,勞動中有智慧,有情趣,有美,能工巧匠都是藝術家。他有一篇小說,寫一個畫果蔬的名畫家和一個挑擔賣水果的小販之間互相欣賞,那小販擔子上的水果應時令而變幻著新鮮,擺放也好看,頗似藝術家的創意。這篇小說更像是汪曾祺的藝術宣言,是汪曾祺對民間能工巧匠的致敬禮。自古以來,這樣看得起、敬重手藝人的文人,有,但真是極少極少。人多以為俗,汪曾祺卻百般寶愛,當成是&ldo;萬古虛空一朝風月&rdo;般的大雅。
不過,以瓜果入詩文與圖畫,在中國文人傳統中原是有此一雅好的。
還是兒童簡單率直,不管什麼雅與不雅,吃爽了就唱,&ldo;……七種果子擺七樣,蘋果桃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rdo;甜甜的嘴巴,清脆的童音,流利地唱響。從羅列的果名看,這歌謠自然是北方的。
中國的地大物博,體現在水果上自是品目繁多,過去因為沒有動車、高鐵、飛機,造成了南人與北人對彼此地界上瓜果的陌生感。魯迅與許廣平通訊中,還議論過廣東的楊桃。他的學生兼廈門大學的同事孫伏園去廣州出差帶回來的,想必魯迅以往聽許廣平宣揚過這種家鄉水果,這回吃了,魯迅以為&ldo;味道並不十分好,而汁多可取,最好是那香氣,出於各種水果之上&rdo;。儘管魯迅愛屋及烏,批評很有分寸,且十分肯定楊桃了,許廣平回信還是要為家鄉特產&ldo;辯護&rdo;,她告訴老師:&ldo;楊桃種類甚多,最好是花地產,皮不光潔,個小而豐肥者佳,香滑可口,伏老帶去的未必是佳品,現時已無此果了。&rdo;魯迅一生忙於療救國人靈魂,無暇優哉遊哉做瓜果閒文,書信裡這一節&ldo;談楊桃&rdo;,就顯得稀罕了。還有好像是在日記裡,記過河南人某某,也許是曹靖華,送他一盒柿霜‐‐柿餅上自然形成的一層極薄的白色糖霜,吃一點,甜而涼颼颼彷彿小風掠舌,不然怎叫做&ldo;霜&rdo;!奇怪!魯迅吃了又吃,半夜裡寫完文章要睡時,情不自禁又開啟盒子,再舔一口。現在市面上賣的柿餅,外表糊一層白澱粉,根本沒有柿霜那自然沁出的甜涼口感。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