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明光帝的父愛(第1/2 頁)
一年多不見,太子殿下拔高不少。
經過一年多的政治洗禮,魏昊褪去了一些孩子的稚嫩,青澀的小臉中,顯出一鍾帶著閱歷的成長。可見人還是要出去見見世面的。
大魏國泰民安,官路四通八達,修得十分平坦寬闊,因為路上並不顛簸。建鄴到錢塘,一路上若車馬不墮,行官路只要四到五天路程。
另,既然是異世界,也可以說是平行空間。大魏與華國古代的歷史線有些莫相似——自盼宗晚年開始,大魏歷時十年時間,斥巨資,建造了一條貫穿全國的大運河,取名南北大運河。
南北大運河,如它的名字一般,簡單粗暴——北起大魏最北端黑龍關,也就是麥芽兒的二叔,震北王魏晟的封地;南至大魏與南詔邊境交界處,以越水為界,分國而治。
此河貫通大魏正北最寬江流北龍江和南詔越水主幹,疏通河淤,彙集支流。地理與外交意義非凡,是造福千秋萬代的福河。
盼宗是守成之君,他不像自己的爹文成武德,也不像自己的兒子勵精圖治。他比較佛,但他又比較聽話,人踏實不折騰。魏盼在位期間,大魏百姓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
魏家的男人子嗣稀薄,還能坐穩皇位,可見都不是傻子。
盼宗晚年啟動浩大的運河工程,其實算是很大一個功績。南北大運河耗時十年,期間人力、物力不可估量,但沒有引起太多反彈;整個大魏,是樂見其成的。
故此可見,世人對魏盼的觀感很好。
廟號一般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廟號是皇帝本人死後,後人根據其一生之功過給予的一個評價。一般開國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除文治武功極高,一般皇帝不敢稱呼高祖。太祖後就是太宗,如唐太宗,如果是個寬厚仁慈的皇帝,可以稱作仁宗等等,盼宗即大魏第二任帝王——魏仁宗。
諡號是皇帝死後,由禮官議定,總結其一生,最後蓋棺定論的稱號。
諡號有好有壞,文、武、景、宣都是好的,靈、厲、哀、懷是不好的。盼宗年號開耀,明光帝從禮部擬定的一系列稱號中選定了“文”,盼仁宗即是魏文帝。
不知不覺就說多了…
反正,南北大運河經過兩代帝王的維繫,目前已相當發達,成為中原地區多國的水陸樞紐。
魏昊去年離開的時候,是太子鑾駕行車馬,走的官道。回來時,則乘官船行水路,順風順水,三日不到,即從錢塘抵達建鄴京運碼頭。
大魏儲君到達京都碼頭那日,正好是五月初四,端午前一日。
明光帝在收到驛站傳來的太子手書時,就即時安排禮部尚書兩手準備:一邊統籌端午國宴事宜;一邊安排人馬,接迎太子回京。
畢竟,這是大魏小太子第一次出遠門辦事,還辦得挺漂亮!
這一年來,錢塘官場政治清明,百姓日子安定下來,開荒造林,賦稅顯著提高。日子好過了,讀書也有勁兒,今年春闈,單錢塘一系,就有五個進士。這是大大的政績啊!
再則,這樣好的局面,是在太子殿下坐鎮一年的時間裡辦成的,這就有很重要的政治意義。
三則,明光畢竟是一國之主,太子是臣,帝王親臨迎接臣子還朝那是無上的恩寵。同時,也代表了明光帝對兒子的一片拳拳父愛。
兒啊,爹這是給你壯聲勢呢!
有一有二有三,歷朝歷代,多得是皇家父子相殺的,明光帝用行動證明,他兒子聰明,老子驕傲!底下官員聞風而動,心裡不自覺地對大魏小太子更熱絡了幾分。
明光十年五月初四:宜裝修、動土、訂婚、安葬、上樑、破土、修造、祈福、祭祀。
四十五歲的明光皇帝,攜文武百官親赴大魏京都碼頭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