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才會選擇從眾的思想以及行為。從影響人的角度而言,便可以利用他人“隨大流”的心理,為自己造聲勢,讓其在你的聲勢中心甘情願地為你服務。
√影響力智慧
在特定的條件下,當受眾沒有足夠或者準確的資訊時,他們常常會進行模仿他人的從眾行為。所以,在影響人的過程中,便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製造聲勢,讓其在你的聲勢中自然地為你服務。
追隨者越強大,越容易對他人施加影響
當人們看到別人尤其是那些強大者,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便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進而跟隨效仿,產生從眾效應。
——心理學物語
中國有句俗話:“擒賊先擒王。”雖然這看上去與心理學以及影響力一點關係也不搭,但卻能深刻地揭示人們的心理活動。從影響力的角度進行剖析,如果你試圖影響人們做事情,首先要影響那個在某一方面具有權威影響力的人,這包括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像職位、金錢、名利等;也包括個人在家庭關係中所處的地位,像媽媽、爸爸等長輩或者更年長者;更包括個人所在一方或者所持觀點的公眾認可度或者人數多少……在影響人的過程中,這些因素往往直接決定著你能否成功地影響他人為自己所用,即追隨者越是強大越容易對他人施加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會更深刻地理解這種觀念。
星期一上班的時候,你穿了一件自己前幾天剛買來的新外套,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可你剛到辦公室,便有一同事說這件衣服不適合你,顏色也有些深,這時你心裡可能會想她的審美觀很差,毫不在意;當另外一個同事走進辦公室,看見你穿了一件新衣服,也發表了同樣的觀點時,你的心裡有所動搖了,但還是覺得自己的眼光應該不會那麼差;這時其他部門的同事過來,當他們也發表了這樣的觀點時,你開始忐忑不安起來,覺得是自己的審美眼光出現了問題;當繼續有同事對你發表了類似的看法時,你便會開始否定自己的判斷力以及審美眼光,下班回家後把衣服換下來,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面對自己原本非常喜歡的衣服,你最後卻毫不猶豫地否定了它,這一過程正如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的:“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的各種壓力。”從心理學上而言,周圍多數人所持的審美眼光,有效地影響了你的審美眼光,進而使你做出順著他們的意思的舉動。
又或者在公交車上,小偷正在行竊,車上那麼多人,只有你一個人看到了,時間還非常緊迫。你想制止他的行為時,你要怎麼做才能更有效呢?用眼睛死死地盯住小偷嗎?還是告訴旁邊的人他正在行竊?相信這兩種方法都不會管用。因為它可能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但是並不能制止小偷偷竊的行為。僅僅引起毫不猶豫地否決了周圍人注意是不行的,你應該表示得更明確一點,最好的辦法是大聲叫出來“抓小偷”,這時當大家的目光都瞅向小偷時,小偷則會表現得倉皇失措,進而停止他的偷竊行為。
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卻能夠消除所有可能妨礙或者延誤救助的不確定性。為什麼“小偷”會如此畏懼一句簡單的話語?
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說:“五人團結一隻虎,十人團結一條龍,百人團結像泰山。”就影響力而言,這便是從眾效應的影響力。公交車上多數人阻止小偷產生的壓力,使小偷產生了畏懼心理,進而表現出從眾的行為,放棄偷竊。
心理學上認為,當個體在受到群體的引導或施加壓力的影響下,會毫不猶豫地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同意或者嚮往的方向變化、發展。也就是影響力中所說的,追隨者越是強大,越容易對他人施加影響。
這種心理學效應在影響人的過程中,起到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