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2 頁)
最先體會到吳國實力的,就是楚國,這是吳國的老鄰居。春秋早期楚國擴張時,吳國一度被打得很慘,甚至吳地的大部分地區都被楚國佔有。但吳國人非常頑強,楚國雖然數次動兵,卻不能將吳國徹底平滅,相反吳國卻越戰越強,成為楚國的大敵。在弭兵會議召開的時候,吳國已經開始轉守為攻,不斷騷擾楚國邊境了。吳國的崛起,也引起了楚國的宿敵晉國的注意,吳王壽在位的時候,和晉國正式互通使節,建立了聯盟關係,晉國大臣申巫臣還幫助吳國訓練軍隊。尤其重要的是,在和晉國建交之前,吳國軍隊還是以步兵為主,這種部隊組合方式應付山地戰綽綽有餘,卻無法抵禦中原諸侯的戰車。申巫臣將戰車作戰的戰法以及戰車的製造方法都告知了吳國,這在吳國軍事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在晉國和吳國建交以前,吳國名義上還是楚國的附屬國,雖然小有摩擦,但大多數時間還是聽命於楚國,在晉國的策動下,吳國與楚國之間戰爭的規模日益擴大,獲勝的次數日益增多,楚國之所以接受&ldo;弭兵&rdo;的要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吳國的掣肘和攻擊。
雖然地位日益重要,但這時期的吳國,在春秋版圖裡還只是一個攪局者,並非主角,他成為主角,源於一個事件:公元前514年的公子光刺殺事件。
這個事件說來話長,簡單點說,就是楚國在位的楚平王聽信讒言,廢掉了原來的太子建,殺害了太子建的師傅伍奢,伍奢的兒子伍子胥亡命到了吳國,為報血海深仇,伍子胥決心借吳國之手來滅楚。但這時期的吳國,在位的國君是吳王僚,這不是一個胸懷大志的英主。吳國的國力也暫難與楚國抗衡,為了達到目的,伍子胥與吳國宗室公子光合謀,啟用刺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擁戴公子光登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ldo;公子光刺殺事件&rdo;。之後公子光成為吳國國君,他就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在位的時期,是吳國霸業達到頂點的時代。這時期的吳國,要想爭霸,尤其是要想擊敗強大的鄰居楚國,面臨的困難還是很大的。一是地方狹小,戰略空間有限;二是經濟落後;三是軍事力量差距太大。吳王闔閭的政策,首先在於穩定內政,他任命伍子胥為相國,發展生產,伍子胥在這時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興修了江南地區的水利系統,江南地區&ldo;魚米之鄉&rdo;的地位,就是從這時期開始形成。與此同時,吳國大力獎勵墾荒,拓展荒地。值得一提的還有另一個人‐‐伯喜。此人也是楚國逃亡貴族,經過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大夫,一直以來,他都被看做一個奸詐小人。但此人能力極強,吳國發展經濟的種種方略,大多由他參與執行,特別是後來吳國的歷次用兵,他對保證物資供應,轉運糧草等貢獻頗多,是個稱職的&ldo;後勤部長&rdo;。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闔閭也沒有忘記對軍隊的整頓,大軍事家孫武因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軍。孫武到任後,首先整肅軍紀,殺掉了不服從軍令的闔閭寵妃,樹立了軍中的絕對權威,繼而制定了嚴格的軍事條令,使原本渙散的吳軍,漸成一支能徵善戰的勁旅。
饒是如此,小小的吳國想戰勝強大的楚國,依然是很困難的。楚國地廣人多,可以募集百萬軍隊,中原諸侯聯合抗楚尚且困難,以吳國一國的實力又談何容易?吳國的主要策略是剪除楚國的羽翼。在與楚國全面開戰前,吳國已經北上滅掉了原本附屬於楚國的許國,並迫使蔡國、唐國倒向吳國。此時勢力衰弱的楚國,對這一切雖然鬱悶,卻無可奈何。到了公元前506年,楚平王去世後楚國內亂,討伐楚國的時機成熟,吳軍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沿著淮水流域西征,以6萬大軍向楚國的百萬大軍開戰。在這場戰爭中,吳國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以大軍事家孫武領軍,一路牽著楚國鼻子走,五戰五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