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1/2 頁)
在春秋時代,像宋國這樣命運的小國,其實並不稀罕,從某種角度來說,宋國還算好的。春秋時代最慘的就是做小國,尤其是做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小國向大國稱臣,不是簡單的俯首就可以的,還要附帶大量的義務,比如在大國發動戰爭的時候,小國要派兵幫助大國作戰,大國需要錢糧的時候,小國需要為大國提供徵戰所需的錢糧,有時候甚至被掠奪一空,而一旦小國被大國滅國,就是人口,糧食的巨大損失,甚至亡國滅種。比如當年在鄭莊公時代一度&ldo;小霸&rdo;的鄭國,素來以工商業發達,經濟富庶著稱,但是在晉楚兩國的反覆拉鋸戰中,鄭國的經濟遭到了極其慘重的破壞。多年以來需要向晉國、楚國提供大量的金錢,原本興盛的工商業早就不復存在。百姓苦難如此,小國國君的日子也不好過,和平時期為了維護和平,要送子女去大國當人質,要送錢送糧食結好,每次大國發動戰爭,&ldo;站隊&rdo;問題更要慎重,一旦站錯了隊伍,迎接他們的就是滅頂之災,怎一個提心弔膽了得。這如履薄冰的日子,當然是越發的過不下去了。
大國打不下去,小國過不下去,周天子自身難保,老百姓怨聲載道,這樣的局面下,和平,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關鍵是,誰來牽頭。
早在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就曾發動過弭兵之會,當時他個人既與晉國掌握政權的權臣欒武子交好,也與楚國令尹子重有交情。在他的努力下,晉國和楚國在晉國西門外會盟,達成了和平協議,但好景不長,一年後雙方就撕毀協議,爆發了著名的鄢陵之戰。這次和平會議的失敗是必然的,當時的晉國和楚國,都把所謂的和平,當做一種緩兵之計,一旦局面好轉,就立刻翻臉不認人。到了公元前547年左右,大家都筋疲力盡,想翻臉也不容易,這次的和平,應該貨真價實了。
所以宋國大夫向戎就承擔了這個重任,開始在晉國和楚國之間奔走,這時期晉國的掌權人,已經變成了趙文子,趙文子是晉國新興的宗族勢力,並非晉國早期靠戰爭起家的勛貴們,戰爭的延續,只能對那些對他有威脅的晉國功臣有利,對他沒有半點好處,所以對於和平,這時候的晉國掌權人,是百分之百地歡迎的。晉國在討論這個問題時,當時掌權的趙文子,以及韓宣子,都表示了強烈支援。向戎又利用自己與楚國令尹子木的私人關係,對楚國進行了遊說。這時期的楚國,急於趕快結束對北方的戰爭,以便將主要的精力用來防範東部的吳國,向戎要求弭兵的建議,自然也給了他們一個最好的臺階。齊國的態度卻有些反覆,這時期齊國在位的是齊景公,這是一個很有決心的國君,企圖恢復齊桓公時期的霸主地位,但形勢比人強,在晉楚兩大國同意的情況下,勢力弱於他們的齊國,也沒有理由反對。齊國對弭兵之事態度最積極的,同樣是他們國內新興的勢力‐‐田文子。在田文子的強烈主張下,齊國國君終於答應了參加弭兵之會。西北的秦國,在經過了多次與晉國戰爭的失敗後,進取之心大沮,此時在位的秦景公,正著力修復與晉國之間的敵對關係,以便他們能夠鞏固在西北地區的勢力。就這樣,向戎經過半年多的奔走,終於說服了此時的幾個大國,大國同意了,小國自然雙手歡迎,休戰,已經是大勢所趨。
【三】
公元前546年,晉國、楚國、齊國、秦國、衛國、曹國、宋國、魯國、朱國、鄭國、許國、陳國、蔡國、騰國十四國,於是年夏天,在宋國正式召開了這場影響春秋戰國歷史的&ldo;國際和平會議&rdo;。按照有關史料的記載,這是一次成功的會議,和諧的會議,熱情的會議,順利的會議,與會的各方深切回憶了多年以來大家之間的傳統友誼,紛紛表示要擱置爭議,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國際環境,經過幾個月的討價還價,最終達成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