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2 頁)
這樣,李斯便在皋巖村荀卿廬舍安頓下來,成為儒家弟子中的一員。
四
荀卿廬舍堪稱一個小型的&ot;稷下學宮&ot;。每日早飯後,荀卿便在他的廬舍內給他的弟子講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儒教、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禮論、樂論、修身等。講學的方式一般是荀卿先進行講解,然後是弟子提問,荀卿回答。有時則採取討論式,各抒己見,即使產生爭論也無妨。荀卿很欣賞這種方式。他雖然博學多識,德高望重,但他無論是對同輩還是對弟子都從不盛氣凌人、唯我獨尊,而是主張教學相長,能者為師。他多次對他的弟子說:&ot;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ot;認為凡是知識、才能高於自己者,都可以師事之。孔夫子&ot;三人行必有我師&ot;的名言在他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因為老師很隨和,弟子們便不再拘束,學習的氣氛很是活躍。
這天,荀卿給他的門徒們講的是&ot;人之性惡&ot;。這是他針對孟軻的&ot;人之初,性本善&ot;提出的截然不同的觀點。他振振有辭地講道:
&ot;性即是人生來就有的本質。有人說,人生來性善,也有人說人性無善無惡,我則主張人之性惡。之所以能善,是以後人為改造之結果,何以言之?人生來就有耳目之欲、聲色之好、求利之心、嫉惡之意,都是飢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息,聲色之好。好利則爭奪生而辭讓亡;有嫉惡則殘賊生而忠仁亡;好聲色則淫亂生而禮儀文理亡。由此觀之,人性本惡。
&ot;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才需要禮儀法度。如果放縱慾望沒有限度,索求無已而物資不足,就會引起爭奪,造成混亂,帶來貧困。
&ot;人雖然生而性惡,但可透過人為教育而成善。只要教育良好,又肯於上進,天長日久,積善不息,便可透過神明,參於天地,達到聖人之境界。然常人者若想改變性惡本能,須靠聖人教化。聖人深知人之性惡,故能明禮義而教之,起法度以治之,量刑罰以禁之。這樣,人性就可以得到改造,國家就可得到治理……&ot;
在荀卿講授的過程中,韓非聽得極為認真。荀卿講完後讓弟子們發表見解時,韓非首先說道:
&ot;方才先生所言,學生深有同感。人無毛羽,不穿衣服則不能抵禦嚴寒;人以腸胃為根本,不吃飯則不能生存。所以,人人都有利慾之心,人皆唯利是圖。王良愛馬,是為了讓它馳騁疆場;勾踐愛民,是為了讓他們拼死鏖戰;醫生給人治病而吸吮病人傷口,是為了獲取錢財;造車的希望人高貴是為了讓人買車;做棺材的希望人早死是為了出售他的棺材……這些都因利慾之心主宰。即使是父母與子女也都離不開&ot;利害&ot;二字。人在幼年,父母養之簡,長大而怨恨;子女長成人,供養父母薄,父母怒而罵之。如此至親為何產生譙怨、要挾?皆因於己不周。夫與妻、君與臣,也同此理,都有利慾之心驅使。人性本惡,真是天下之至理啊!&ot;
荀卿聽著他的得意門生這一席話,很是欣喜,道:&ot;此子可教也!&ot;
李斯因初來蘭陵不久,所學尚淺,不便隨意發表議論。但他覺得老師和師兄們所言都很在理。他不禁想到上蔡郡守熊缺,此人的唯利是圖、無所顧忌給他的印象太深了。鳳山倉為什麼碩鼠成群、粟米糜爛而長期未予追究,還不是因為掌管監察的郡御史受了倉嗇夫的賄賂?郡守熊缺決定要親自查實此事,還不是因為怕被上司知道後怪罪下來,危及自身的官位?
他又想起了他的經年以織席賣履為業的父親和曾經為人傭作、製造漆器的祖父。他們辛辛苦苦為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