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第2/2 頁)
有用。
1791年,三十五歲的莫扎特創作了極富盛名的《魔笛》和《安魂曲》,在這些耀眼的光環下,重病的莫扎特又創作了他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595》。
很神奇的是,音樂家越是在痛苦之下的創作,越是容易創作出截然相反情緒的作品。貝多芬已經寫下了《海利根思塔特遺囑》、準備自-殺的時候,反而創作出了他最樂觀的音樂作品之一,《第二交響曲》,莫扎特也是如此。
單從樂譜來看,難以想像這是重病在床的人會有的作品,完全沒有任何關於悲劇的樂句,它甚至有一個從容柔和的開頭,一段優雅清新的旋律。
簡一鳴躺在床上,代入了一下莫扎特的角色,難以想像他怎麼能寫下這樣的音符。
既沒有哀愁,也沒有怨天尤人。死亡的腳步漸漸迫近,他依舊是那個才華橫溢的音樂身體,歌唱到最後一刻。
他想起來了王爾德的《夜鶯與玫瑰》。
懷抱著憧憬歌唱到最後一刻,死亡都變得無足輕重。
簡一鳴覺得莫扎特像那隻沖向玫瑰樹的夜鶯。
夜鶯還想要一朵玫瑰花,但莫扎特或許連玫瑰花都不需要,他只是無法停下來,音樂就從他的指尖流淌出來。
那麼我想表達什麼?
我想透過莫扎特告訴盛藍什麼?
想了很久,想到失眠的簡一鳴,第一次使用了作弊的手段——聽別人的演奏。
聽完之後更迷茫了。
有的人彈得很歡樂,完全聽不出是作曲家瀕死的作品;有的人彈得很絕望,明明是看上去是輕鬆的音符和調性,卻很重很重;也有人用更加輕鬆愉快的情緒去表達,一如莫扎特的其他作品。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