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10月12日,先遣隊離開儲田橋,在新居口與敵第四十九師相遇。相持了一天,先遣隊繳了一架輕機槍、二十枝步槍,……
10月14日,先遣隊進至鴉橋,預料敵第四十九師定要尾隨而來,決計誘敵進鴉橋村而後包圍消滅之。……
在黎痕附近休息整頓了三天,並安置了傷病員。這時。部隊已不足二千人。在流口出發時又被敵襲擊,一個偵察排失掉聯絡。先遣隊急需補充兵力,但皖贛區委答覆十天後看動員結果如何。很明顯,先遣隊不能等這麼久。
政委樂少華得知地方紅軍是怕先遣隊補充後就走,所以他們不願意。便找周、柳二同志來談。……經過這次談話,他們才答應給先遣隊補充(後來動員了四個連約五百人)。
部隊得到補充後,面臨繼續作戰的問題。樂少華主張在蘇區敵人尚末摸清我軍位置。應集結主力於適當地點以打擊尾迫之敵。曾洪易則認為,為提高部隊戰士情緒,應消滅較少的敵人或開啟兒個較富的村子,以解決給養問題。經討論,大家同意了曾洪易的意見,把橫截蘇區的官村圾敵堡開啟,並繳了八十餘枝步槍。部隊本來打算繼續去打石門街,但在半路上接到區委通知,說敵人正向黎痕前進。部隊急忙趕去截擊,但敵人已兵分三路進入黎痕。當黎痕被佔領時,曾洪易就主張退出皖贛,其他人則極力主張繼續截擊,對曾洪易表現出的害怕與退卻極為不滿。在第二次又截不到後,當晚先遣隊就接到中央電示,謂敵共調集二十二個團分六路向先遣隊&ot;圍剿&ot;,企圖一舉消滅先遣隊於黎痕蘇區。中央要求先遣隊連夜脫離敵人,向皖南或閩浙贛,則由先遣隊視情況而定。因敵人當時的佈置是防先遣隊去皖南,於是先遣隊連夜從敵人的空隙間透過,向閩浙贛行動。
敵補充第一旅旅長壬耀武自擔任追擊任務以來,惟恐各部疏忽,打了敗仗,受到蔣的懲處,故囑部屬警惕,切莫粗心大意。他在分析先遣隊各部隊的情況時說:&ldo;軍團長和師長的革命意志很堅強,作戰經驗豐富,尤以尋淮洲的作戰指揮能力為最強。&rdo;王耀武素聞尋淮洲作戰英勇,尤善於遊擊戰,和他一再交手後,壬耀武不得不承認:&ldo;我不敵尋淮洲。&rdo;
六,粟裕感嘆:機遇再一次失之交臂
皖贛邊和皖南,比先遣隊所經過的浙贛邊、浙西的條件要好些。在地形上,皖贛邊有鬼山、白際山,皖南有黃山,既有大山區,又有丘陵地,河道可以徒涉,便於先遣隊隱蔽和機動;經濟上比較富裕,有利於解決部隊的糧食供給;文化教育也比較發達,稍大點的村子大都有報紙,便於先遣隊瞭解形勢動向;特別是有黨的工作基礎和影響,群眾條件比較好。這裡所處的地位也很重要,向東北可以威脅蕪湖、南京,向東可以威脅杭州。
先遣隊先後在查灣、流口、鴉橋、黎痕等地進行了幾次戰鬥,打退了追擊和堵截之敵,消滅一部分敵軍,繳獲一批武器,皖贛蘇區給先遣隊補充了五百名新戰士。在經歷了浙西一段困難之後,這時部隊又開始出現了好的轉機。
在此期間,軍團領導開始考慮下一步的行動。根據戰鬥連隊很不充實的狀況,先遣隊打算將部隊整編為四個營,精簡機關,充實連隊,以便機動作戰。並向中央和中革軍委建議,在敵人進攻的情況下,允許先遣隊機動、自主地解決許多問題。軍團的這些建議,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但未獲批准。
1934年10月15日,中革軍委來電,令紅七軍團&ldo;立即偵察轉移到贛東北蘇區的道路,並迅速隱蔽地轉移到紅十軍蘇區,以便進行部隊的整理補充&rdo;。軍團領導接到電令後,當晚即召開會議。在政委樂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