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第1/2 頁)
趙珩沒羞沒臊的調戲完陸在望,倒是心情很好,鬆了口風,「你要回京就回京,倘若……遇上難事,叫人往王府遞信即可,我給你留幾個暗衛。你那路上撿來的侍衛不成體統,你非要帶在身邊我也不攔你,只要你記住分寸。」
「分寸?」
趙珩涼颼颼一眼看過來,陸在望便福至心靈的明白這「分寸」是要她寸在何處的,偷偷撇撇嘴,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只一個江雲聲這位爺就不大高興,那京城世家中她那些好兄弟,他還沒見著呢。
陸在望摸著下巴,低頭不言不語,瞧著乖順聽話,沒思及他前半段話中有話,等到下山入城,路上聽了滿耳市井流言,才知他話中的「難事」是什麼。
京郊大營的孫老將軍病重,眼看著提不起劍握不得刀的年紀了,陛下賜他辭官歸老,京郊大營空出個大將軍缺,太子向陛下呈奏,兩大營保衛京畿重地,大將軍必得是如孫弼將軍一般的重臣名將,永寧侯多年鎮守北境,長勝不敗,功勳卓著,當是不二人選。且陸侯常年在外,如今也該是成全他一家團圓的時候。
陛下准奏,永寧侯陸進明從北境軍統領調任京郊兩大營,加封一品定國將軍。北境軍則由原兗州總督劉興堂接管。
這裡頭門道太多,說法太雜,陸在望戰戰兢兢聽了滿耳,及至到侯府門口,徘徊了兩盞茶功夫,愣是不敢著人進去通報。
這回怕躲得了陸之淳的暗箭,也躲不過祖父的明棍了。
第57章
陸家多年盤踞北境,此番調任加封,明升暗降,有奪權的意思在。雖明面上是太子謀劃,但也很難說清,是太子有意彈壓,還是陛下背後授意。
但京中明眼人都知道,這定然是太子樂見其成的事。
趙戚乃是中宮嫡出,雖談不上治世大才,但素來也無大錯。趙珩靠著軍功站穩腳跟,權勢直逼東宮,鋒芒太盛,陛下冷眼瞧著兄弟倆多年明爭暗鬥,不壓制也不偏袒,有點隔岸觀火的意思。
北境軍至少三代都掌握在陸家手中,陸進明這輩膝下一位太子正妃,一位現世報似的無能世子,硬是頭朝兩邊靠,東宮和成王府都沒放過,陛下久居深宮,想來也是聽了不少流言。
加之,朝中對北境的掌控太過依賴陸家,陛下早有忌憚的意思,陸進明接任時北境軍已叫陛下分成了四部,底下分設四位都督,和大晉初闢時陸家獨握北境的局面已不可同日而語。
陛下對北境分權已久,如今驟然奪權,有試探成果的意思,也有提點陸家的意思。
永寧世子遇刺是個明晃晃的筏子,拿她作勢,明面上是陛下不滿陸家左右逢源,實則削權,到底也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兗州總督是太子的人,陛下點了他的卯,也是給太子機會。
這位深宮帝王多年來熱衷於將朝政的水攪的更渾,跟養蠱似的叫人捉摸不透。
可這事到底鬧成什麼樣,也是後話。
陸在望對朝政一竅不通,她只能聽見滿京沸沸揚揚的流言,和陸進明調職的事實。陸小侯爺原先不過是頑劣,眼下終於昂首挺胸一步邁進了敗家子的行列。
步子太大,還扯著了胯。
陸在望愁的蹲在侯府正門偏角進退兩難,驚動了侯府長街上的護衛,上前將人按住,陸在望一抬頭,為首的護衛便是一驚,趕忙後退一步躬身道:「世子恕罪。」
又扭頭道:「快給侯爺夫人回話,世子回來了!」
陸在望沒法,只得拍拍衣擺的土站起來,侯府呼啦啦出來一大群人,七嘴八舌的將她迎進去,陸在望一步邁進侯府,便見著滿面擔憂被侍從簇擁著的出來的沈氏,她遠遠站著羞慚愧疚的叫了聲娘,不敢上前去。
沈氏一見她便眼淚汪汪的,口中叫著「洹兒」撲上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