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梁啟超(第3/3 頁)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期,梁啟超以日本橫濱為基地,先後創辦了《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雜誌。在這些刊物上,他繼續鼓吹立憲保皇,反對革命,同時也傳播了大量的西方先進思想和文化知識,對當時的中國知識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例如,《新民叢報》在當時的中國青年中廣泛流傳,許多人透過閱讀該報開始瞭解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為中國的思想啟蒙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遊歷夏威夷、澳大利亞、北美等地,呼應海外華人廣泛覺醒的政治意識,建立保皇會的全球網路,試圖團結海外力量支援自己的政治主張。
在這一時期,梁啟超透過廣泛接觸西方文化和思想,不斷反思和總結戊戌變法失敗的教訓,其思想逐漸發生轉變。他開始認識到中國民眾的覺醒和素質提升對於國家變革的重要性,提出了“新民說”,強調要培養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精神的國民,為中國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1912 年 10 月 8 日,梁啟超自日本返抵天津,結束了長達 14 年的流亡生涯。回國後,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在梁啟超的廣泛周旋下,共和建設討論會、共和促進會、國民新政社、共和俱進會、國民協會、共和統一黨 6 各政團合併組成民主黨,推湯化龍為幹事長,後推梁啟超為領袖。
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後,梁啟超曾一度支援袁世凱,並出任司法總長等職務。但後來他發現袁世凱有稱帝的野心,便堅決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與蔡鍔等人策劃了護國運動。
段祺瑞執政時期,梁啟超也曾加入段祺瑞政府,但隨著對政治局勢的失望和對軍閥混戰的不滿,他逐漸對政治活動感到厭倦。
晚年的梁啟超逐漸遠離政治舞臺,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中。他在清華大學等高校講學,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為中國的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著作《飲冰室合集》也在這一時期完成,系統地總結了他的思想和學術成果。
“五四”運動期間,梁啟超反對尊孔復古,謳歌民主與科學,對當時的社會運動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和支援。
1929 年 1 月 19 日,梁啟超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 56 歲。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的經歷豐富而曲折,他始終在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不斷探索和奮鬥。
1912 年,梁啟超歸國,擁護袁世凱統一,並於 1913 年出任司法總長。後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策動護國軍反袁。段祺瑞執政時期,一度出任內閣財政總長。
袁世凱帝制運動期間,梁啟超反對袁世凱,與蔡鍔謀劃反袁,並親赴肇慶擔任軍務院督軍兼政務委員長。
張勳復辟後,梁啟超一度出任財政總長。1917 年 11 月,梁啟超隨段祺瑞內閣辭職。
梁啟超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他的教育理念既強調傳統的道德品質培養,又注重引導子女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和文化,鼓勵子女們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他以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子女交流,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
梁啟超共有 9 個子女,在他和夫人王桂荃良好的家風薰陶浸潤培育下,個個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創造了“一門三院士,個個皆才俊”的佳話。長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築學家,1955 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學家,1950 年 8 月被任命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五子梁思禮是我國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