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忽冷忽熱(第3/8 頁)
\"應該不難猜。\"
其他猜評團也點頭贊同。
但此時的他們還不知道網上中年大軍加入了節目觀看。
一聽到民謠。
那些不太喜歡流行音樂的中年人頓時來了興致。
\"感覺是一首草原風格的歌嗎?我就喜歡聽這種。\"
\"咱們龍國有56個民族,有多少民樂瑰寶啊,可惜現在樂壇全是愛情歌曲,真的無聊。\"
\"我以前在文工團,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民謠才考驗歌手的能力。\"
\"這話沒錯,民謠歌手通常很有特色。\"
\"對對對,他們能唱出一種感覺,讓人產生共鳴,但我聽流行樂大部分都沒
\"不過這種曲風,恐怕只有我們這代人會欣賞,年輕人可能不太感冒。\"
\"確實,這歌手膽子挺大的,上這種節目無非是想火,畢竟現在年輕人可是市場的主力啊。\"
中年人和老年人紛紛發表見解,他們感覺自己正逐漸被時代的步伐拋在後面。有的人連智慧手機都操作不熟練,看這個節目還得靠家裡的孩子幫忙設定。無論是出於懷舊,個人喜好,還是過去的年代影響,他們確實渴望聽到優秀的民族音樂。然而,如今的樂壇幾乎已無此類作品。
市場的潮流始終跟隨著年輕人,沒人會特別關注他們這些\"老派\"。就像他們對待更年長的一輩,長輩們喜歡戲曲,他們則聽新型的民族音樂和流行歌曲。戲曲日漸式微,更不被他們這些\"年輕人\"接納。
漸漸地,市場被更新的潮流取代。
時至今日,他們成了長輩。於是,平時他們這些音樂愛好者只能聽聽流行音樂,或者回味老歌。而此刻,看到這位用馬頭琴搭配《天堂》的歌手,他們心中格外欣喜。
或許,只有上了年紀的歌手才會顧慮到他們這些中老年人的喜好吧。他們感到幸運,對舞臺上的面具人既敬佩又惋惜。他們未曾想到,在這個被資本充斥的娛樂圈,竟還有歌手敢於逆流而行,放棄年輕人的市場。
他們齊齊在螢幕前嘆了口氣。然而,他們對年輕人的理解始終存在隔閡。
彈幕裡,突然湧出一群年輕人。原本他們覺得四五十歲以上的人群加入討論,自己還是少說話為妙,免得暴露身份被父母發現。然而,聽到老一輩們的自我感慨,一些年輕人忍不住了。
\"大叔大媽們,你們是不是太過悲觀了?\"
\"沒錯,市場確實由年輕人主導,但這不代表我們盲目追求音樂啊。\"
\"前輩們,其實不只是你們對現在的流行樂圈感到厭倦,我們也一樣。\"
\"說得對,十年前的好歌層出不窮,現在呢?好歌可不好找。\"
\"我們也不是盲目追星,只要歌好聽,不管歌手年齡大小,歌的型別如何,我們都會追捧!\"
\"說得真好,這就是我們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大叔大媽們,現在明白了嗎?\"
\"所以,如果這位歌手的民樂唱得好,能打動我們,我們一樣會追,一樣會點贊支援!\"
\"對,之前秦雲唱的《天亮了》、《貝加爾湖畔》,我們也非常喜歡聽!\"
\"別提《天亮了》,又要淚目了!\"
此時,一些社會學者看著彈幕,百思不得其解。在網上爭論不休的年輕和中老年兩大群體,種種隔閡和矛盾,居然在這個直播間裡開始融化,彼此開始理解?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或許只有現場的韓虹、李見和那瑛能理解其中的原由。他們既唱過流行歌曲,也唱過民族音樂,深知真正的音樂不分種類,不分聽眾,關鍵在於能否觸動人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