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第3/5 頁)
再次派遣一萬大軍進入大荒東洲,而算上原本在一萬兩千人,大荒東洲的駐軍達到了兩萬兩千人,為了解決糧食供應等問題,明軍開始對當地土著百姓徵稅。
徵稅的事情並不順利,常常伴隨著暴力,這也使得許多當地的土著開始逃往,同時又由於外地人的進入,帶了疾病和瘟疫,導致當地人口銳減,大明控制的地區當地土著人口一兩年之內已經驟減了三成,而且人口數量還在持續下降。
對於非控制區域的土著,明軍以貿易為主。透過貿易和徵稅,明軍慢慢地已經能解決大軍近一半的糧食所需,而且在今年三月,明軍在控制的島嶼上建立起了第一家兵工廠。這些都極大緩解了明軍對國內補給的依賴,大荒東洲已經在計劃向印第安地區進軍了。
一旦控制印第安地區,朱慈焾建議的軍屯計劃便能如期開展,到時候大荒東洲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相對於西波爾,大荒東洲更適合人類生存。
七月底,一萬大軍抵達了大荒東洲,而隨軍前來還有瀋陽都督府的提督李定國,他是朱由校指派負責整個大荒東洲軍事行動最高長官。
一萬大軍在島上修整了半個月之後,在李定國率領下再次出發前往印第安地區。李定國要在冬季來臨之前在印第安地區建立穩固的據點。
印第安地區雖不是滿洲國的中心地帶,但對於滿洲國來說去極其重要,是滿洲國的屏障。滿清人進入大荒東洲之後,極力向東擴充套件,以獲取更多物資,滿洲國的勢力已經延伸到了五大湖區。
在明軍進入印第安地區之後,同樣的也是一路東進,育空地區的五千明軍同時也在南下與主力匯合。
一直到九月,李定國率領一萬明軍才遇到滿洲國的兩萬大軍。滿洲國的兩萬大軍是長期駐紮在此處的,當明軍進入印第安地區之後,滿洲國的軍隊就一直在後撤,選擇合適的地點與明軍決戰。
滿洲軍選擇的地點既開闊又佔據著制高點,使得他們有絕對的地利優勢,這樣的地利優勢可以很好地遏制住明軍的火炮優勢,又能使得他們騎兵發揮優勢。
明軍雖失去了火炮的優勢,但是他們的火槍優勢依然明顯。明軍依靠天啟槍,數次打退了敵軍的進攻,但明軍被地利條件限制,暫時無法反擊。而滿洲軍在數次攻擊無果之後,決定拖死明軍。
相對於明軍,滿洲軍的補給要充足得多。明軍第一次踏上印第安地區,這一路東進所攜帶的糧食不可能很多,但明軍卻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南下的五千明軍,只要利用得當,這五千明軍能打滿洲軍一個措手不及,這也是李定國大膽東進的原因之一。
兩軍暫時陷入對峙。但在對峙中,兩軍每天依然都會有小規模的衝突,雙方都互有損傷。
但在五天之後,與明軍對峙的滿洲軍突然全軍撤退。李定國知道滿洲軍已經偵查到了明軍援軍的訊息。
“傳令全軍後撤,尋找合適的地點建城。”李定國放棄了繼續東進的想法。
“大人,我軍不繼續追擊滿洲軍了嗎?”
“建虜顯然比我們更熟悉這裡的地形,而洛基山的地形複雜,如果盲目追擊可能落入建虜的圈套之中,這個險不值得冒。”李定國解釋道。
“根據線報,建虜的王庭就在洛基山背面,此戰過後,建虜的王庭極有可能會遷移。”
“剿滅建虜餘孽不能急於一時,待明年屯田開始之後,我軍才有能力越過洛基山,進入高原地區。”
“諾。”
……
明軍在洛基山脈以西,建立三個據點,為即將到來的屯田做準備。
而此刻朱由校也收到了英荷締結了《威斯敏斯特條約》,第一次英荷戰爭結束的訊息。荷蘭因戰略失誤,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失敗,英國人開始崛起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