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婪,人是*的,在這種地方生存常常會陷入生與死的拷問之中,無論是做些什麼,還是經歷過什麼,對與錯無關緊要,正確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生存。而離開非洲也是為了生存。丹奇是一個極度現實的人,冷靜得令人可怕。
所羅門是一個普通的漁夫,這個人最大的心理支撐點便是兒子,好兒子,學習好,將來有出息,甚至只是一個牙醫,但也比窮苦的日子強上百倍。但他忘記了一點,那就是這種理想對於現實來說是殘酷的,因為非洲不需要牙醫,要的是槍,要的是錢,只有這兩種東西才是在非洲生存下去的必須。於是,當叛軍將所羅門與兒子拆散的那一刻,他的所有理想都立即化為了泡影,心中的支撐點已經消失了,於是這個人最大的心願便是能夠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團聚,但戰亂不喜歡這樣溫馨的字眼。
麥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她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想從根本上拯救非洲那些受苦的人,而且她也看到了根本的所在,那就是西方世界對非洲鑽石的掠奪,雖然這只是所謂的根本之一,但這種掠奪卻使得非洲的內亂更可怕而且更血腥。揭露這種西方所引導的罪惡便成了麥迪這個女記者的最大願望。
三個人有著三個不同的心願,前兩者其實都是一種生存的要求,因為他們生活在非洲,知道非洲這片土地的可怕之處,而後者多少有些西方式的所謂政治觀念,一種形而上的拯救生存的想法。於是,一顆粉鑽的出現改變了這三個人的命運。
所羅門意外地發現了那顆粉鑽,他知道自己處於一種生死的邊緣,一方面他要利用這粉鑽尋回失散的家人,而另一方面他知道這顆粉鑽將會使得所有人都向他投向覷覦之心。而丹奇恰好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得知所羅門的這顆粉鑽以後,他立即想到了這將是改變他一生的重要機會,離開非洲全靠這顆粉鑽了。而那個理想主義的麥迪也希望透過丹奇找到西方世界對非洲鑽石行業所犯下罪行的證據。三個人由於一顆鑽石,由於各自不同的目的而結合到了一起。
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影片分成了兩條線索,第一條就是這三個人如何尋找鑽石,由於丹奇極為想得到這顆粉鑽,於是他被迫同意幫助所羅門先找尋自己的家人,而另一條線索則是所羅門的兒子迪亞從一個好學生褪變成一個叛軍中的殺人魔頭。當這兩條線索對比地進行時,我們立即會發現,鑽石雖然是所有動機的因素,但影片的著墨點卻放在了非洲人的悲慘生活之中。這也是導演所要表達的影片主題。
非洲對某些人來說是天堂,只要你任何人的本性,只要你能將子彈毫無保留地射向那些無辜的百姓,你就可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則是地獄,不但要躲避那些無情的殺戮,還要將自己的善良儲存下去。而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地獄中,所羅門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處境註定是地獄的寵兒,他的要求雖然簡單地只想家人團聚,但戰火令他根本無法達成這個願望,他的本意是當個善良的人,但自己的兒子卻已經成為了惡魔。
與所羅門不同,丹奇生活在天堂中,他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且理性令他處於一種不敗的境地,他所欠缺的只是財富的積累。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悄然地發生著轉變。起初,他幫助所羅門尋找家人只是一種程式,為了得到粉鑽,他不得已而為之的。這個過程雖然危險,但他卻從所羅門身上知道了非洲人們的苦難,這是他閒暇時根本無法真正去思考的事情,而另一方面,記者麥迪的理想主義令他產生了一種敬仰。於是,這個只想逃離非洲混亂局面的戰爭販子真正地開始審視非洲人的生活以及造成這種苦難生活的根源。與所羅門一起行走的過程是一種認知的過程,丹奇開始關注自己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了,紅土,離不開的土地也是浸透了鮮血的土地。
而令丹奇產生最大轉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