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葡萄酒廠(第2/2 頁)
的存在,葡萄酒沒有市場,也就逐漸的淡出人們的視野。
但不知何時,也許是經過元代蒙古人的西征,傳播到了西方,反而在西方日益受到貴族們的歡迎,成了價格不菲的侈奢品。
在李奇的印象中,南方是不適合葡萄種植的,但凡事都有例外。
南方的雲南,廣西卻是適合種植的地區,在現代也是重要的葡萄生產區。
而這和廣西的地形極為相似的喀斯特地貌漠陽江的上游山區,種植水稻雖然產量不高,卻非常適合葡萄的生長,那山腳邊的荒地上的葡萄都長瘋了。
當然,只靠書院的人種植,發展太慢了。
老管事廖炳嘉在李奇的指點下,採用公司加農戶的方式,把種苗發放給農戶,簽訂回收合同,甚至還先付一部分錢,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的農戶成片種植。
而且,李奇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少數民族也可以加入種植,一樣的信任,並沒有因為他們是土人而區別對待。
這些少數民族佔據的地方,多是無法種植水稻的高海拔山區,卻更適合葡萄的生長,因此,他們的種植熱情更高,現在的產量,都差不多佔據了酒廠收購量的一半。
當然了,這些葡萄酒在國內並沒有太大的市場,卻是下南洋商人的搶手貨。
這小縣城本是下南洋貨船的一個停靠補給點,以前生產的各種瓷器鐵器遠銷各國。
各地的遠洋船隻都是在這裡補充淡水,新鮮的蔬果,還有進貨交易。
但後來那利潤最多,產量最大的瓷器卻因為高嶺土這重要原料的開採殆盡而風光不再,外貿日漸消沉。大部分的瓷窯都往南海遷徙,本地只餘少量作坊及大量的遺蹟。
可是葡萄酒的大量供應,還有各種鹽鐵等物資的生產交易,卻讓這裡成了很多貨船的進貨地,無他,商人逐利,為帶點葡萄酒,弄點高質量的鋼鐵,到南洋賣個好價錢。
自從鄭和下西洋終止之後,官方就停止了海外貿易,但官方停止了,不等於可以限制民間的貿易,事實上也不可能禁止。
利字當頭,禁而不止,民間的人偷偷從事海外貿易的人確是不少,貿易的量也很大,很多南方大族的財富就是從事海貿積累的。但沒有官方支援,偷偷摸摸的,在海外的武裝保障力量不佔優勢,勢力是日漸縮小,地盤被侵蝕。
西洋人逐漸佔據了南亞的沿路港口,他們每年從這些港口帶走大量的貨物,當然也帶來了不少的西洋貨。
重要的是他們壟斷了渠道,強迫交易,其他人再沒有了貿易的自由,徵收了大量的財稅,霸佔了港口。
這葡萄酒,正是西洋的暢銷貨。
而且,經過李奇改良的大明葡萄酒品質,卻是比之不知從哪裡學到釀酒技術的西洋產要好上不少。
晚上,老管事吩咐擺了好幾桌的酒席,所有的酒廠員工共聚一堂。
大過年的,一部分員工回家過年了。但生意火爆,酒廠還是要出貨,有不少的員工留在廠裡過年,酒廠也不能缺了他們好吃好喝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