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部分(第1/4 頁)
楊東旭附和道:“其實,我們都想有這一天,在誅滅閹黨之後,文武大臣們能天天上朝,在金鑾殿上山呼萬歲。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就是我們最大的希望。”
朱由檢思忖一會,問張國紀:“太師,您在cāo練水軍時,是否發現潤州衛所有水軍呢?”
“水軍倒是不多,大小船隻不到一百五十隻,與我軍六七百隻船隊相比,那懸殊是可想而知的。”張國紀建議道,“要想攻打潤州城,守先要攻克對方的水軍,奪取戰船,方能控制長江水域,對我軍運送兵力,減少阻力。”
“嗯,奪取敵人戰船,那是第一步計劃。”朱由檢接過話茬,“第二步計劃,以一萬至一萬五千名兵力攻城,爭取以最小的代價,儘快攻下城池。這樣,敵人援兵趕到時,一切已定局,木已成舟。”
“嗯,臣會好好把握機會的。”張國紀表示,繼而又問,“對了——皇上,您準備何時下詔攻打敵人水軍?”
“宜早不宜遲,明天早飯後,便對敵人水軍發起攻擊,一鼓作氣,以最快速度奪取戰船。再迅速上岸,直撲潤州北門。”朱由檢交代道,“太師,下午你與楊先鋒回軍營,調兵遣將,做好出徵前的準備工作。”
“臣遵旨!”張國紀、楊東旭異口同聲回答。
話分兩頭,再說潤州知府田chūn秀,陪指揮使宋安、大刀李廣勝、雙鞭王勇輝、鐵錘曹三通,以及汪師爺和幾名侍從,進入知府大堂內,分賓主入了坐,侍從倒上茶水,幾人邊喝茶、邊研究對策。
汪師爺瞅著宋安和幾名將領,奉承道:“潤州有指揮使和眾將領守衛,揚州城小皇帝就是傾所有兵力,來犯潤州,也能將他們打得大敗輸虧,落荒而逃。”
指揮使宋安搖了搖頭:“汪師爺也不必說奉承話,其實,我們對付兩名年輕人都應接不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兩名年輕人捉住。而張太師麾下戰將如雲,兵力幾萬,小小潤州乃彈丸之地,怎能經得住他們攻擊?”
汪師爺不以為然:“張太師現有兵力雖然有兩三萬人馬,看起來聲勢浩大,不可阻擋。可是,他與九千歲所統領的百萬大軍相比,那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我們潤州雖為彈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潤州有事,九千歲能坐視不救嗎?首先,他會調動金陵兵力水陸並進,前來援助我們。其次,也會調動周邊州縣的衛所兵力,協同作戰。如此一來,張太師人馬四面楚歌,八面受敵,焉有不敗之理?”
“你說得雖然合情合理,但本府仍然憂心忡忡,覺得災難的yīn影就在眼前,揮之不去。”知府田chūn秀顯得無jīng打採,萎靡不振。
“知府大人,您為什麼不能揮去yīn影?振作起來,心情自然而然就會好起來。”汪師爺追問,“不知您對潤州目前的形勢作何估計?”
田chūn秀沒有立即回答,端起杯子送到嘴邊喝兩口茶,隨即將杯子放下,漫不經心道:“本府覺得金陵雖有重兵守衛,而且是省府的jīng銳;但如果潤州遭受圍攻,金陵方面未必能出手相救?”
“為什麼?難道他們見死不救?”雙鞭王勇輝質疑問。
“這就是本府所擔心的。”知府田chūn秀向眾人解釋,“本府早就說過,巡撫袁可立不是九千歲一條道上的人,遇事他會權衡利弊,得失成敗下決定。要是對自己不利、或者損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不會輕而易舉出兵的。或者找個藉口,一推了之。而遠在紫禁城的九千歲,鞭長莫及,即使對兵部下了懿旨,調兵支援,待他們大軍到時,說不定潤州城早就易了主。”
“知府大人深思熟慮,為潤州安危作想,令本指揮使汗顏。”指揮使宋安道,“這件事,宋某也作過考慮。我們儘快給九千歲上奏摺,先說明斬首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