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南下準備(二)地方存留問題上(第2/3 頁)
州府縣的各類賦稅,都是分為兩個部分,按著每年的春秋二季上解到中樞的那一部分賦稅叫做起運。
剩下的賦稅則是地方上的存留了!
而這存留部分,在明朝一度佔到了一半多,中樞所收上的錢銀不過三分之一。
而明朝的賦稅又是以黃冊為基準,是有著定額,地方上多了,那麼中樞就會少,原理就這樣簡單。
這其實也說明明朝的中樞對於地方上的掌控力度是遠不如過往的朝代的。
而朝廷中樞上每年只有定額的賦稅,百年來沒有太多變化。
但是地方上的錢銀,據朱載壡所知是越來越多了。
其增長點主要有兩個,其一為各類加耗,其二就是徭役折銀。
先說加耗問題。
自從宣德年間,將那漕糧改兌旗軍推行下去之後,整個漕運費便成為了地方的財政點。
就以賦稅重地蘇州來計算吧,透過平米法的操作,原本蘇州兩百萬石的賦稅,所加的耗米有這四十萬石,這一部分被稱為餘米。
而這些餘米除了用於漕運費之外,更被用在地方財政上。
而除了加耗之外,更有尖收等手段,所以四百萬的漕糧額數,地方上往往會收到整整五百一十八萬九千七百石!!
這些多出來的麥米自然就成為了地方上的富餘了。
而另外一種,就是徭役折銀了。
但是佔大頭的還是隨從皂隸折銀。
這一點,朱載壡之前也講過,那就是這一部分的折色銀子是用來給官員發俸祿的。
因此不要再說明朝官員們怎麼窮了,這樣那樣的收入加起來,可是多得很。
而且還不算灰色收入,這隨從皂隸折銀,可是受朝廷默許的啊。
誒,這幫子文官啊!
這兩種收入加起來,已經超過了田賦,成為了地方財政上的主要支柱。
嘖嘖,這兩種都是地方財政充裕的原因之一啊。
因此地方上的錢可遠比中樞要來的充裕得多啊。
“你們都先等等啊,孤先寫份題本給父皇。”
朱載壡的聲音在這時響起。
也不是朱載壡不禮貌,而是朱載壡突然想到這個點,自己必須要寫下來,他現在已經不太相信自己的腦子了。
自己現在已經很容易忘記事情了,上天啊,自己十八歲都沒有啊。
“諾——”
帳內的眾多將領面對這個要求自然是沒有不答應。
隨後朱載壡也就不耽誤,直接坐回桌前,抽出一張磁青紙開始寫了起來。
這大明的財政啊,主要分為田賦,鹽課,鈔關稅,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稅種,又分屬於不同的衙門進行掌控。
這是非常非常混亂的,不過朱載壡暫時不想去動這中樞內部的財政體系,他要改變中樞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體系。
他打算要向嘉靖建議,透過改變地方留存問題,來試圖建立一個相對高度集中的財政體系。
其他稅種還好,都是有著專門從中樞下派到地方的衙門進行直接的徵收。
但是田賦不一樣,它是由省州府縣徵收的。
先是省,省這一級別,有著布政使,就是司一省錢穀之出納,均稅役,登民數,相當於後世的財政廳。
而後又設分守道,用來分擔布政使的工作量,最後具體操作則是各縣的知縣以及各糧長進行的。
往往分別徵收賦稅,一般是春秋兩個時節,春季為“上忙”,秋季為“下忙”。
當然了,各地因為農事時間問題而有所不同。
但,大體上不會變動,都是一年分兩次徵稅,
而後將需要起運的錢糧解到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