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發財了(第1/3 頁)
熙寧十年過去了,這一年來,袁睿說是悠閒,算不上,要說很累,也不至於,畢竟很多事不需要他自己去做,但是勞心累腦也煩躁。
特別是現在這些事,他了解的更全面,不能在前期出了岔子,損失到是次要,但要是砸鍋了,自己就很難交待了。
從季家莊到通海,再到松江,袁睿的造富大計是全面鋪開。
很多外人看到的是孫家和陸家,一車車、一船船的商品源源不斷的從通海運往周邊各州,有五顏六色的各類絲綢被,男女羽絨背心,羽絨護膝,甚至還有羽絨的被子。
另外就是,經不住二公子的糾纏,袁家的烤鴨也終於出世了,前期就在通海和沭陽開了兩個店。
當然也必須要開了,羽絨用量太大了,那些鴨肉、鵝肉多了也麻煩,總不能直接扔掉吧,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呢。
哪裡知道,現在的人對吃食這麼在意,一開賣,準備的每天百隻烤鴨一下子就沒了。
沒辦法,再多了,袁睿搞不出來,現在又沒有那些電器裝備,就這還費了好多的功夫,要不是袁睿學著一些書面上傳下來的壁爐燒烤,連一百隻都搞不出。
其實呀難怪,現在大部分吃食除掉一些冷盤,都是煮出來的,現在的調料還是太少,煮出來的東西寡然無味,就只能混個肚飽,哪裡會有未來的那些美味享受。
烤鴨一問世,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美味,特別是袁睿也採用了後世,把去肉的骨架全部油炸處理,又用了一些孜然,醬油一類的調料進行了醃製,那個味道,絕了。
搞到最後,袁睿都想,要不抽個時間,把後世那些麻辣燙,火鍋這類的搬過來,這可是在任何地方都火爆的吃食,前景廣大。
現在,整個揚州和荊州、潭州都已經開始佈局完畢了。
大部分地方都按照袁睿的想法,從當地進行採購製作,不可避免的,也出現了好多仿製的烤鴨,烤鵝,國人的複製能力真不是蓋的。
本來二公子有點擔心,袁睿卻沒有任何防範意識,他的心裡早就有譜了,這些東西非常簡單,又容易做,封鎖是不可能的。
再說,這樣的發展形式最有利於行業增長,有更多的人投入進來才會促進升級,社會的接受面越來越廣,生意才能越來越好做,越來越掙錢。
這裡還要感謝陸二公子的岳父,張家就是做食材和酒店的,在很多地方有自己的渠道門路,烤鴨能這麼快速的擴張推行,跟張家投入有較大的關係。
袁睿甚至在某一天想著要不去南邊的賓州、南趾看看能否把辣椒這個東西搞回來,那就可以做一些辣味滷菜,鴨脖子、鴨翅,當然火鍋也需要。
袁睿在這一年還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跟王伯和大山兩人開始悄悄的對稻種進行了改良。
三月中旬開始,他就在菜園邊上的房子裡培育了能種十多畝的秧苗,這些秧苗藉助的就是後世所稱的溫室培育方法,可以讓秧苗快速發芽,快速成長。
就在袁家宅院的邊上,袁睿早早的就讓王伯準備了十多畝的水田,完全按照袁睿的想法翻了地,施了肥,當然這些,袁睿是不會直接做的,他最靠近的時候是在田埂上看。
清明節之前,已經深犁了兩遍的水田,經歷曬乾,幹了再放水的過程,已經算是很精細的準備好了。
王伯找來了幾個比較厲害的熟手,在袁睿稍微有點緊張的關注下,非常仔細的將所有秧苗插完了。
王伯倒是不在乎,雖說袁睿跟他提前說了,搞不好,這十多畝稻田可能到最後顆粒無收,王伯覺得也沒關係,哪怕就是秋收都沒了,不就是幾千斤稻穀嗎,沒事!
這次嘗試,袁睿也沒有報什麼希望,只要不絕收就是好的,就算是邁了一大步。
自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