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鬱悶的馬薩諸塞(第3/5 頁)
大陸尋找自己的財富道路。
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馬薩諸塞的經濟繁榮實際上是在吃移民飯的,它受益於不斷地移民浪潮。
然而,齊英戰爭的爆發,卻對馬薩諸塞在內的新英格蘭地區經濟造成沉重打擊,遊曳於英格蘭本土和北大西洋海域的齊國戰艦,阻礙了兩地的人員和物資往來,到了戰爭後期,齊國甚至還派了一支分艦隊殺到了新英格蘭地區沿海,肆意攻擊進出港口的商船和漁船,封鎖貿易航線,導致整個地區的經濟陷於停頓。
沒有資本的持續流入,馬薩諸塞就沒有辦法購買歐洲的商品,也無法採購加勒比地區的蔗糖,更沒有多餘的財力對地方進行投資和建設。這樣,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就有兩項熄火了,使得該地區經濟陷入了危機。
對於出口來說,這裡最具優勢的商品就是造船木材,在戰前很長一段時間裡,英格蘭本土的造船廠所需要的木材差不多有六七成都是來自新英格蘭地區(剩下的則來自瑞典和挪威)。另外,造船業向來發達的荷蘭人也會在這裡採購大量桅杆(需要非常高大地原始樹木)。
所以,僅依靠著賣木頭,馬薩諸塞也是活得相當滋潤,另外,這裡的氣候雖然不太好,但是充足的土地也足夠人們生活的較為富庶。
一切看起來,馬薩諸塞的唯一前途彷彿就是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區。
但是,這樣的選項顯然不在馬薩諸塞居民的備選答案裡,如果按照後世的標準來看,這裡的清教徒都是屬於中產階級,他們漂洋過海不是尋求返璞歸真的,而是一心要尋找發財的機遇。
早先時候,位於馬薩諸塞東部和北部的紐芬蘭漁場本應該成為他們最大的機遇。然而,不巧的是,雖然這座海上金礦近在咫尺,但對於馬薩諸塞人來說卻遠如天涯。
因為,他們沒有捕撈權!
當時紐芬蘭漁場的捕撈權是英格蘭政府頒佈的,每片海域的捕撈權透過特許狀給予壟斷的漁業公司,然後,漁業公司在對來打魚的漁船發給牌照,收取費用,海軍和漁業公司的船隻會巡視漁場,維持秩序,驅逐無照運營的漁船。
看著觸手可及的發財機會卻無法得手,馬薩諸塞人實在有點慾火焚身,對倫敦的行徑也是恨得牙癢癢。
不過,讓馬薩諸塞人尋到機會的時候還是有的,那就是英格蘭捲入了內戰當中,紐芬蘭漁場一時間沒人管了。
上帝賜來的良機,清教徒們豈能輕易放過。正所謂“路見錢財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
內戰期間的馬薩諸塞人利用當地富饒的木材資源建造了大批漁船,這些無照經營的漁船歡快地駛向原來禁止他們染指的漁場。
從這座海上金礦裡,他們挖到了第二桶金(木材出口算是第一桶金),馬薩諸塞人每年都能獲得十幾萬英鎊的收益,數錢數到手抽筋。
捕到了魚自然還要尋找買主。
但是非常不巧,英格蘭本身就是漁業大國,根本就不缺魚,跟馬薩諸塞還是競爭對手。
於是,馬薩諸塞人毫無心理負擔地將鱈魚賣給了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天主教國家和地區,並使其成為他們的重要貿易伙伴。
為了不讓船隻在回程時空跑,當然要裝載一些當地的產品,如法國的葡萄酒、義大利地區的絲織品和玻璃、西班牙的金屬器皿等,於是來自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產品擠佔了原本屬於英格蘭本土手工業的市場。
似乎馬薩諸塞天生就不是英格蘭的菜,而英格蘭也不是馬薩諸塞的菜,新英格蘭和老英格蘭一開始就是競爭關係,而不是互補關係。
唉,妥妥的“逆子”悖逆“苛父”的苦情戲碼。
在齊英戰爭初期,為了應對齊國海軍威脅,英格蘭將北美地區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