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二、天下勢(第2/8 頁)
伯多祿·卜加勞pedro bocarro在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尾設立的,卜加勞的兒子萬奴·卜加勞在內港河邊新街附近的麻雀仔街,開設了“萬奴行”,專門從事軍火交易。卜加勞鑄造的火炮效能優異,威力驚人,不止中國、日本、印度、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紛紛採購,英、法等歐洲國家也時常光顧,英法半島戰爭中,名將威靈頓手下的炮隊裡就有卜加勞炮的身影。
在澳門教會的運作下,葡萄牙商人集資購買了四門大炮,作為兩國友好的象徵奉獻給大明,張燾還聘請了葡籍炮手4人、侍從及翻譯6人,許以豐厚報酬,一起解運大炮回京。泰昌元年1620十月,一行人從澳門抵達廣州,由於沒有正式官方手續,廣州當局禁止外籍炮手入城,這些葡萄牙人連第一個月的工資都沒領到,就被遣返回澳門了。
張、孫二人押運大炮繼續北上,走到江西廣信今江西上饒時,恰逢徐光啟因病去職,考慮到這幾門大炮運到北京可能面對無人接收的局面,二人一時進退失據,只好將大炮滯留在此地。
天啟元年六月,努爾哈赤攻陷遼陽,危急之下,朝廷再招徐光啟返京復職,徐光啟推薦李之藻出任光祿寺少卿兼工部都水清吏司事。李之藻是浙江杭州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也和利瑪竇交往頗深,跟隨利瑪竇學習西方科學,與利瑪竇合譯《坤輿萬國全圖、《渾蓋通憲圖說等著作,並洗禮成為天主教徒,他和徐光啟、楊廷筠三人被稱為明末中國天主教三傑。
李之藻和兵部尚書崔景榮先後上書,奏請調運滯留於江西的四門大炮,要求朝廷查訪精通炮術的傳教士陽瑪諾、畢方濟來京幫助造炮,朝廷同意此奏。四門大炮遂於當年十二月運抵北京,經過試射,發現其威力遠大於明軍原有的佛郎機和舊式火炮,朝廷隨即將其中一門大炮發往山海關效力。
百聞不如一見,在親眼見識了紅夷大炮的威力之後,天啟皇帝推動實行“購西銃,募炮師”。而在1620年前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艘“獨角獸”號艦船,因遭遇颱風在廣東陽江海域沉沒,擔任廣州府推官的鄧士亮設計絞車打撈起了沉船上的大炮,除了中小銃外,共撈得紅夷大炮36門。天啟二年1622,張燾、孫學詩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南下,接收了其中的24門大炮,併到澳門招募炮師。當時澳門的葡萄牙人正在應對荷蘭人的威脅,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援,葡萄牙人抽調了軍官、炮手、翻譯等24人隨張燾和孫學詩赴京。
天啟三年四月,24名葡兵和24門大炮一併抵京。兵部在京營內挑選健卒,向葡兵學習炮術,待學成之後分派至邊關各處組建炮營。
八月,葡籍炮手組織炮營進行了三次演習,展示教學成果,在第三次試炮時不幸發生炸膛,一名教官和一名京營士兵當場身亡。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炸膛本是常見事故,但這給了朝中反對葡人進京的保守人士以口實,一時間謗議四起。最終朝廷以北方氣候乾燥,葡人水土不服為由,下令將葡兵全部“賜歸”澳門,徐光啟也因此被彈劾去職返鄉。
教官團解散了,炮營學員提前畢業,按原計劃分駐北方各邊關,其中有十門大炮被髮往剛剛築成的寧遠城,加上之前出關的那一門,寧遠城總共配備了十一門紅夷大炮,輔以其他數以千計的大小火器,負責遼西守備的寧前道袁崇煥有了“憑堅城、用大炮”的資本,並憑藉這些先進武器,至少是在心理上重創了努爾啥赤的大軍。
隨後的歷史,便是天啟帝英年早逝,崇禎即位,黜斥閹黨,朝廷人事大量更替,徐光啟也被起復為詹事府詹事。崇禎二年正月,徐光啟再次上疏要求練兵,崇禎提升他為禮部左侍郎,但對其自請練兵的建議暫未實行,此時的朝廷急於解決遼東軍事危機,練兵這種費時耗錢的事遠水難救近火,唯有購炮才是當務之急。
在此之前,崇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