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的選擇。胡雪巖挪用這筆銀子解決了困難,隨即又將借支的銀兩打回到陝甘總督的賬上,左宗棠並沒有貪汙受賄一分錢。
聯合調查組寫的調查材料厚厚一本,直把慈禧太后看得眼睛發花。她很感慨左宗棠對朝廷一片忠心,念他如此暮年,還在西北沙漠征戰,辦了這麼多實事,卻惹來一大堆非議。她想,如果懲辦了這樣的大臣,以後還有誰會真心替朝廷辦差呢?
正在這時,李鴻章淮系的幾位大臣,又在叫喊著籌餉困難,指責左宗棠亂花錢。慈禧聽了大為生氣,當即嚴詞厲色訓斥他們,隨即對滿朝文武下了一道口諭:“三十年不準奏左!”
三十年內,任何人都不許告左宗棠的御狀。慈禧擔心大臣們不信,把這道口諭轉為公文,下達全國各地,給足了左宗棠面子。這道上諭唯獨沒有寄往左宗棠的營中。慈禧知道自然會有人向這位大臣轉達她的上諭,而他會更加感激自己的隆恩。這樣,他還有什麼理由抱怨自己委屈呢?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吧?
“三十年不許奏左”,慈禧的態度如此強硬,也是因為她手裡掌握了可信的調查報告,知道左宗棠的確是廉潔奉公,否則她也沒有這麼足的底氣。
氣節長存,不重名利重功名(2)
那麼,湖南人為什麼不重財利?他們和外省人有什麼不同呢?
沿海一帶多財團,蔣介石謀取政權,靠的就是江浙財團。廣東人會做生意,因為廣東很早就開通了商埠。江浙和廣東,靠的是海岸線的優勢。既有通商的條件,就沒有不做生意的道理。沿海省份的人養成了經商的智慧,也有經商的本錢。
安徽出現過徽商,山西出現過晉商,都是中國著名的商賈,而且留下了傳統。因為這兩個省很窮,窮則思變,思積聚。從商業中獲得的利潤,能使他們過上溫飽富足的日子。而且他們那裡交通方便,與外省四通八達,具備做生意的條件。
四川很少發生戰爭,即便有,也是小規模的,其民安足,善於積聚。四川人有錢,會過日子,但並不以善於經商而著稱,那是因為他們沒有交通上的便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湖南卻不一樣,《史記?貨殖列傳》說,湖南湖北一帶,地廣人稀,飯有稻米,菜有魚湯,地廣人稀,可以火耕種植旱地作物,也可以養殖水產,蔬果和魚蝦,不用去買就能滿足需求。這裡的田地足夠供人種植糧食,沒有吃不飽飯的擔憂。湖南人是勤勞的,歷史上少凍餓之人,也無千金之家。這是因為戰禍頻仍,積聚了財富未必很安穩,既沒有經商的便利,也沒有經商的動力,所以湖南人不愛財,不重利,也不想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多麼富麗堂皇。
湖南人不重利,重什麼?重功名。功名是榮譽,能給餓不死也發
不了財的人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可是,功名是很難博取的。湖南古屬南蠻,湖南人在朝廷裡沒有背景,北方王者之氣的時代,湖南人要爭功名是先天處於劣勢的。何況,本地話外省人很難聽懂,就連和朝廷裡的皇親國戚溝通起來都有困難。唐朝以前,湖南很少出大官,很少出大將,也很少出大學問家。湖南人去搏,做的都是無效勞動。於是這裡的人形成一種穩妥的觀念:人生在世,唯耕與讀。這也可以叫做耕讀文化。一邊種田,一邊讀書,充實了自己,可進可退。進可以謀取功名,退不至於餓凍妻兒父母。這種耕讀文化,大約就是湖湘文化最安定的因素了,它是湖湘文化在太平盛世中的表現形式。
由於耕讀文化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小看湖南的農民。湖南的村夫野老之中,常可見到一些見識不凡的隱者,他們知書達理,博古通今,只是不願走出農耕生活來到繁華的都市爭名利。
湖南人在太平盛世唯有耕田讀書,但是一旦遭逢亂世,當入世濟用建立功名的機會擺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