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盛名虛士、不問出身(第2/3 頁)
殺死。王匡不僅也是泰山郡人,還是胡毋班的大舅哥,後來兵敗於董卓,返鄉募兵,被胡毋班的親族與曹操合力攻殺。
早年間,胡毋輔之的父親胡毋原,因為有練兵之才,得到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舉薦,做了太尉長史,但到胡毋輔之入仕時,其父已亡故多年,家中一向清貧。
為此,胡毋輔之主動放棄州郡佐官的機會,反而從代理繁昌令這種高門視為濁流的庶務官起家,但也歷練出了善於識人於微末的眼光,為人還不愛擺架子,在他舉薦的人才中,既有縣吏出身的光逸,還有騶卒出身的王子博。
放到現在,胡毋輔之的才能主要體現在人才中介,或者說是獵頭,而作為軍師這樣的謀士,明顯超出他的專業範圍,所以依附於他的光逸,才是隱於幕後的真正智囊。
由於出身寒門,光逸做過縣吏,因緣際會得到胡毋輔之的賞識,卻引來縣令嫉妒,藉故將他訓斥免職。在胡毋輔之幫助下,光逸被舉為孝廉,擔任本州從事,但根基淺薄的他,並不被重視,不久他就棄官而走,前去投奔胡毋輔之。
這之後,胡毋輔之將光逸舉薦給了時為太傅的東海王司馬越,可光逸因為出身太低,直接被無視。直到一次閒暇宴飲,司馬越詢問胡毋輔之有無人才舉薦,光逸再次被提起,這才被司馬越下書州縣,得到召用。這一連串的坎坷遭遇,成為光逸領悟良多的寶貴閱歷,對於一直賞識他的胡毋輔之,更是有著非比尋常的感激,心甘情願在背後為其出謀劃策。
光逸早在做縣吏時,就有急智,且膽大心細,更難能可貴的是,既放得下臉面,又能守住底線。
自東漢末年,曹操作《求賢令》,唯才是舉,曹丕稱帝之後,也以此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準,並納入《九品中正法》。
與曹操同鄉的丁斐,自陳留起兵就前去投奔,但他為人貪財,多次犯法。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隨同伐吳的途中,丁斐以許可權之便,用自家的瘦牛私下替換公家的壯牛,被人揭發後奪職下獄。曹操曾開玩笑問丁斐,你的官印哪去了,丁斐也戲謔的回答,說是拿去換餅吃了,不久後,曹操就為其恢復官職,聽用如初。
亂世之中,個人的品行底線被不斷拉低,丁斐這樣的,已經是矮子裡面拔將軍了。永嘉之亂後,西晉滅亡,衣冠南渡,東晉時期的那些所謂名士,一樁樁辣眼睛的事蹟裡,人品上有堅持的實在太少,正因為他們人品差,所以在勾心鬥角穩固自家權勢的同時,又希望依附於己的人才都能堅守底線,總之是相當的矛盾。這些名士作為當時的精英階層,並非不知道上行下效的道理,只是習慣了寬以律己,嚴以待人。
在以濫飲、服散、清談、縱情享樂為風度的江左,為了求得上位從而選擇不做人的大把,可就算能夠俯下身段,給如同王、謝這般的頂級世家充當門下走狗,人家還不一定收呢,江左的清貴要職,方鎮實缺,安置他們自家子侄,門生故舊都不夠,家族成員內部的資源爭奪,都到了恨不能殺之而後快的地步。
相比五十年前為東晉效力的同族前輩光逸,接受前秦徵辟的光祚,作為關東士人來到關中後,雖然也受到歧視,但直接從苻堅近臣起家,如果不是淝水之戰,前途將是一片光明。並非前秦朝野不存在頑固的保守勢力,如苻堅繼位之初,反對超擢王猛的苻健一系舊臣,可在苻堅、王猛這對君臣聯手的改革下,仍做到了用人不問出身。
但隨著李威、呂婆樓、王猛、楊安、鄧羌等人相繼病故後,苻堅對中兵的控制力下降,苻健一系的外戚世酋、勳貴舊臣組成的保守勢力再度抬頭。
前秦建元十六年(380年),受彭超、俱難兵敗淮陰的啟發,苻堅二月時就有意設立教武堂,最初打算連各軍將佐都要就學,但遭保守勢力反對。在心腹大臣秘書監朱肜的勸諫下,苻堅才改變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