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昝村遐思(第2/6 頁)
州:州的職能在東漢末年有所增加,州牧(後為州牧)總領軍政大全,實際行政職能增強,演變成地方軍政長官。
郡:郡的職能在秦漢時期已經比較完善,主要負責地方行政管理,包括民政、司法等,郡守(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刺史與太守的職責分明體現了古代中國官僚體系的精心設計,旨在透過分工合作來最佳化國家治理。增設刺史職位的初衷在於透過監察來防止地方政府的腐敗和分裂傾向,這一點在歷史上多次被證明是有效的。刺史在漢代初期主要作為監察官,負責監督當地的行政和財務狀況,其官職級別普遍高於太守。隨著時間的發展,尤其在東漢末年,刺史的職能擴大,逐漸演變為擁有軍政大權的州牧。
太守:太守是郡級的最高行政長官,直接負責郡內的民政、司法等行政管理事務。相對於刺史,太守的級別較低,但在地方行政系統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歷史上的劉焉是東漢末年的宗室官員和軍閥,他曾經歷任多個職位,包括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以及太常等,最終成為益州牧。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焉被描述為幽州太守,這一設定主要是為了推動劇情的發展,特別是引出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的桃園結義故事。然而,這種描述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在漢代,州的行政長官稱為刺史或州牧,而郡的行政長官才稱為太守。由於幽州屬於一級行政區劃,其最高長官應為刺史或州牧,而非太守。
因此,“幽州太守”的稱謂在官職上就是不正確的,這顯然是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的虛構或誤解。
此外,劉焉在提出擴大刺史職權的建議後,他本人並未前往南方的交州赴任,而是被朝廷任命為益州牧。這與《三國演義》中關於他在北方幽州任職的描述不符。實際上,當時擔任與幽州相關職務的是另一漢室宗親劉虞,他曾多次擔任幽州刺史和幽州牧的職責。
劉焉在歷史上扮演了一個複雜而關鍵的角色。他向漢靈帝提出實行“州牧制度”,這直接加劇了地方勢力的割據現象。作為益州牧,劉焉面對當地豪族的強烈反抗,採取了極為嚴厲的鎮壓措施,包括屠殺王鹹、李權等豪強以立威,這些行為雖然暫時穩固了他的統治,但也引發了進一步的反彈和造反。劉焉的政策和行動顯示了他作為一個軍閥的決斷和殘酷,同時也反映了他試圖在亂世中保持自己權力的決心。
劉虞的情況則更為複雜。他是光武帝劉秀的長子劉強的直系後代,因此與東漢皇室的血緣關係非常近。在擔任幽州牧期間,劉虞面臨了諸多挑戰,包括地方軍閥公孫瓚的牽制以及漢獻帝被劫至長安後的政治動盪。儘管在北方深得民心,但劉虞未能有效利用這一優勢,最終死於公孫瓚之手。
劉焉和劉虞的故事不僅僅是兩位政治家的興衰史,更深刻地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的動盪和複雜性。透過分析他們的生涯可以看到,即使在擁有巨大權力和資源的情況下,個人的品質、決策和環境因素仍然對歷史程序有著深遠的影響。
劉備的發展離不開劉焉和劉虞,因為這塊土地,就是劉備打游擊的根據地。
劉虞擔任幽州牧的時候,出自幽州的公孫瓚,成為前者的部下。
後來,這兩人的矛盾徹底激化,劉虞於是率領大軍討伐公孫瓚。
最終,公孫瓚不僅取得了勝利,還成功俘獲了劉虞,並以他的名義奪取幽州之地。在此基礎上,公孫瓚在這一年殺害了劉虞。
公孫瓚殺劉虞,也想當皇帝,而袁紹手裡的劉虞這張牌,徹底沒有了,惱羞成怒,準備幹掉相當皇帝的公孫瓚。
這種情況下,公孫瓚開始建易京樓。他為何要建易京樓呢?
軍事防禦的需要:
公孫瓚在與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