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籌備尾聲(第1/4 頁)
陳論家中,正在和趙小定這個未來的大哥確認使用哪一款攝影機。
由於現在還是11999年,數字電影機還沒有充分的發展,電影的拍攝還是使用膠片機,而這一次,陳論的電影就是用可以說是目前世界最好的Arriflex 435,是聯邦鎝國阿萊公司推出的一款35mm膠片電影攝影機。
由於這部電影機還沒出來幾年,是電影學院的大哥們特意在德國給陳論調過來的,陳論又欠了人情債。這一款是在原阿萊Ⅲ型攝影機的基礎上做了大幅度改進並採用了當時最新技術的新型攝影機,非常的符合陳論的需求。
所以這一次只有一臺攝影機,十分貧窮且保守的單機拍攝,不是說單機拍攝不好,多機拍攝就一定好,要看具體情況的。
比如說要拍的片子或者說段落,裡面布光精緻複雜,排程難度大,那麼就得是單機拍攝,因為多機拍攝面對光區多,布光復雜的情況就會很麻煩,後期發現光穿幫和拍著拍著直接穿幫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為什麼很多的精緻無比且獲獎無數的片子,大多都是單機拍攝。
但是如果是院線,商業片,只要不那麼講究,或者說要趕一趕進度的話,那麼別說多機位了,就算是和錄綜藝一樣,十萬八千臺攝影機對著拍都行,反正都是丟給後期,死後期不死自己,無所謂的。
而且,也不是說院線片不講究,大製作肯定很講究,只是因為片種不一樣,導演不一樣,受眾不一樣,大家講究的東西有差別。
畢竟說的最現實的,院線電影的片子弄那麼複雜的光區和排程給誰看呢?與其把力氣放在那裡,不如放在直接肉眼可見的美術,聲音,哪怕是演員呢?大家進電影院不是來看那些專業知識的,十個這樣子玩的人,至多有一個站著把錢給掙了,其他九個該死。
比如說在來這裡前,陳論看過的《新百特俠》,當時陳論看完之後,不對,應該說在看的時候,就覺得絕望和羨慕,膜拜和學習的慾望。差距,還是差距,那無比可怕的工業水平,實在是太那啥了。
劇作也是一個標準劇作,雖然片子這樣子的劇作不出彩,但是已經在攝影上面炫技成那樣子了,劇作還亂嗨,出了問題誰負責?
拍電影是要賺錢的!
所以啊,哎,誰又不想在黑暗中做夢呢?
陳論如果不是因為只能夠單機拍攝,他恨不得直接也來個十臺八臺,就學有一些人,有一些劇組,表面上把,我報了三臺愛麗莎的錢,我要吃三碗涼粉,等到了片場吧,誒,我就只用一臺,另外二臺放著,等到了安全時間了,咱再還回去。這在幹啥呢?各種各樣的辦法,都可以做到那啥嘛,不寒顫。
陳論可做不出來這種事情,不是說他鄙視這種行為,相反陳論覺得只要你片子能完成好,能夠拍好,你幹啥都可以,為了米飯,為了奶粉,人,這麼做也是無可厚非。
但是不能夠原本最初的念頭就是來這麼幹的,行行可以賺大錢,幹嘛為要來電影這個撲街貨色呢?
其實說到膠片拍攝,核心就是一句話,看命也看運,因為自己也不知道拍成啥樣。用前世的一個大佬膠片電影攝影師李屏冰的話說,就是“膠片更接近於創作,因為有一部分完全交付給未知的命運。”
當然了在畫質和顏色上是有著後世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的數字電影機無法比擬的優勢。
雖然未來電影產業的數字轉型勢不可擋,一直到膠片公司破產,膠片放映退出影院,洗印工廠停產,一樣接著一樣地到來。甚至,膠片時代最優秀的一些攝影師也退出了———因為留戀化學影像的細膩質感,因為割捨不下膠片百年發展沉澱的成熟美學系統,真的有很多大佬就此轉行。
所以,陳論和定哥得把拍攝和後期的每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