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為人和善,低調做人(第2/2 頁)
是口碑這招,很管用…”
“那如果是文藝片呢?比如說《鋼的琴》?”
“…《鋼的琴》已經是今年口碑最好的電影了!”
“那為什麼票房不佳?”
“應該是宣傳方面的問題,幾乎沒什麼觀眾知道這部電影上映的訊息!1”
勉強算是回答了…
然後,一個戴著眼鏡的男孩站了起來:“師哥,現在網上有一種聲音,說第六代導演拍的很多得國際獎項的電影,並不是出於社會責任感,而是為了獲獎的媚外?您覺得呢?”
沈長林愣了一下,然後才道:“…我可以告訴你,最開始他們肯定不是抱著媚外的心態,但後來的電影嘛,就不好說了!”
“你要這麼想,為什麼第六代導演們那麼熱衷於歐洲電影節,其實本質上是市場的使然。
第六代們在國際影展上展現高光的時候,恰逢中國電影市場不太景氣的時候。
那個時候他們的市場是哪兒呢?
國內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受過一定教育的觀眾,還有就是海外藝術院線。
所以他們拍出一部電影,最好的宣傳就是參加歐洲的電影節,因為電影節舉辦的時候,全世界的電影記者都回去報道,還有一大堆電影發行商去找電影,就算你一個獎不得也有被全世界電影媒體報道的機會,還有機會被外國片商看中可以賣電影版權。
如果得了獎,那就是一個免費的世界性宣傳,對電影的後續發行有巨大幫助。”
“那麼歐洲電影節的評斷標準,就是這些導演自己去參考的問題。看看那些年的電影,基本都有一定的創作邏輯,比如戛納要表達社會底層的痛苦,這就是社會責任,所以和媚外無關,是創作邏輯被國外引導。”
“一個導演自我表達,順便或恰巧得了獎,我覺得我們對創作自由要寬容,從動機去分析,不就是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走一人嗎?
好東西經得起時間考驗,媚外之人終將露出馬腳,不是嗎?比如說胡適之!”
“那你覺得真正的媚外是什麼型別?”
沈長林很想回一句:說到這個,我覺得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南京!南京!》,但想到了自己在微博上說過的話,還是改了說法:“我覺得可以討論一下《中國匣》,就是《雪花秘扇》導演王穎的作品…”
“咳咳,他是美國人!”
“哦,那就不算媚外,那叫政治正確!”
場下鬨堂大笑——《中國匣》在北電蠻有名的,算是反面教材,裡面的政治隱喻玩的太low,傻子都能看懂…
結束活動,沈長林準備離開,然後他的老師謝曉景攔住他:“你跟路川的矛盾,能和解嗎?”
“老師,你是知道我的,我一直為人和善,低調做人,總不能別人欺負到我頭上了,我還要好臉相迎?沒這個道理嘛!”
“我也就這麼一說…”謝老師笑了笑:“主要江教授找我想讓我調節一下…”
“江教授怎麼知道的?”
江教授,江世雄,路川的老師…
“估計有人說的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