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河州輿圖、犬牙交錯(第2/4 頁)
河北岸的白土,北屬湟水南岸的允吾。後涼時,呂光以金城郡白土縣為治所,置三河郡,三河之名來自附近的金城河、賜支河、湟河。
金城河即黃河金城段,賜支河來自羌人對金城上游段黃河的稱呼,湟河亦是指黃河,而不是湟水。前涼張駿時,曾置湟河郡,築湟河城為治所,屬涼州,前秦沿制,西北方向二百餘里,就是西平郡的治所西都縣。
白土城建於東漢安帝在位期間,由於時間久遠,城牆生滿苔蘚,從遠處望去,呈青黑色,因此也被叫作黑城。
白土城東側約六十里,有一左南津,附近就是以此得名的左南縣,左南城再往東約一百四十里,即羌人所築石城。東漢延熹三年(160年)春,時為護羌校尉,與皇甫規、張奐並稱涼州三明的段熲,率漢軍及湟中義從羌胡,大破聯合犯邊的西羌諸部,曾分兵擊破石城羌部。
而允吾,其縣境相對的湟水北岸,在西晉末年的涼州刺史張宜重設枝陽縣時,與允街、浩門一道被劃入新設的永登,即永遠五穀豐登之意,又與東北方向黃河支流,麗水流域之間的枝陽、令居,一道從金城郡分出,合併為廣武郡。
浩門即西漢所置浩縣,前屬張掖郡,西漢昭帝時改屬金城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名將馬援出任隴西太守,曾在此擊敗先零羌,次年浩門、允街改屬隴西郡,不久金城郡收復,又劃歸金城郡。
允街置縣於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故城位於麗水西岸,縣境西側與浩門相接。南側下游是枝陽,北側上游是令居,令居再往北就是武威郡的倉松。
倉松西漢時稱蒼松,東漢改為倉松,十六國後涼改稱昌松,設為昌松郡治所。倉松東面依次是揟次、魏安,西北即武威郡治所姑臧。武威郡東南部的這三縣,都始置於漢武帝時,前涼張寔稱王后,才改樸環為魏安。
在允吾西北,上游方向,湟水北岸支流浩門河匯入處,再往西不遠,相距約四十里就是晉興縣,縣城附近的廉川,時為河西鮮卑禿髮氏所據,倚之稱雄湟中。前秦滅亡次年(395年),其首領禿髮烏孤在此築廉川堡,短暫作為都城,不久後向西遷往破羌樂都,建立南涼,樂都源自羌語音譯來的雒都谷。
沿著湟水繼續上溯,向西進入西平郡,至青海湖東岸,依次為破羌、安夷、西都、臨羌,前秦滅前涼後,這些地方雖然納入統治,但在軍城、墩堡之外,卻是為禿髮部及其從屬部落控制。
西平郡是在東漢末年由金城郡分置而來,隸屬涼州,前涼所置晉興郡,又是從西平郡分地設立,但自魏文帝曹丕受禪稱帝至司馬炎建立西晉,出自拓跋鮮卑的禿髮鮮卑就開始由陰山、河套地區沿黃河遷入雍、涼,活動範圍“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溼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
澆河在西都縣以南,縣治在黃河南岸澆河城,分為東西二城,呈掎角之勢,後涼呂光以此為治所,置澆河郡。而西都縣以北,則是同屬西平郡的長寧縣,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張寔返回涼州,代替因風痺臥病的父親張軌,由姑臧出兵,經石驢山南下佔據長寧,討伐在西平叛亂的曹祛,由此建立威望,逐步接手父職主政涼州。
禿髮本是拓跋的異譯,在西晉建立後沒幾年,河西、隴西連年大旱,時為河西鮮卑首領的禿髮樹機能,不滿西晉秦州刺史胡烈的暴政,起兵反晉,掀起了近十年的叛亂,史稱秦涼之變。
禿髮樹機能兵敗被殺後,諸胡部聯軍土崩瓦解,禿髮部降附於西晉,繼任禿髮部首領的禿髮務丸是樹機能堂弟,而務丸的曾孫就是南涼建立者禿髮烏孤。
而就在叛亂平息,禿髮部轉入蟄伏,對內休養生息,對外結好、不事戰爭的這段時期,慕容廆與庶兄慕容吐谷渾不和,吐谷渾率部眾循著禿髮部當年的路線,遷入河隴地區,不久後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