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隴坂通道、邊郡荒蔽(第1/3 頁)
自長安西行前往河州,呂隆等人的第一站,卻不是作為門戶的始平郡,而是苻健在位時以長陵城為治所的咸陽郡。
涇、渭二水在長安城的東北方交匯,成為天然分界線,將沿河地區一分為三,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除咸陽之外,附近還有美陽、雲陽、弋陽、涇陽、池陽,內遷的泥陽,以及戰國時曾是秦國都城的櫟陽。
秦獻公時,為收復河西之地,將都城由涇陽遷到櫟陽,之後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在軍事上逐漸壓制魏國,時為秦都的櫟陽由此聞名。
而在同樣為了收復失地、向東擴張的秦靈公遷都涇陽之前,秦人的都城則是定居近三百年的雍城。
曹魏、西晉時期,都將雍城劃為扶風郡領縣,雍縣以南,春秋時為西虢,為秦武公所滅,設為虢縣,戰國時秦在此置陳倉,東漢時廢虢縣,併入雍縣。
陳倉以東、郿縣以西,杜陽岐地之南,則是秦國的另一舊都平陽。
杜陽縣西漢時隸屬右扶風,西晉時廢縣,西南歸雍縣,東北歸漆縣,屬扶風郡。
漆縣在前秦時改稱新平,為新平郡治所,淝水之敗後前秦內亂,苻堅在新平為姚萇部下捕獲,因拒絕禪位要求,被縊殺於縣南佛寺中。
釋道安的同學法和,自蜀地入長安後,所駐陽平寺,就位於平陽。
襄陽之戰後,道安被送來長安,法和遂前往五重寺與其會面,正巧遇見呂隆因衛氏表兄婚禮一事前去問安,簡單攀談後得知其稍後將往河州,就請求與呂氏搭伴一程,返回陽平寺。
法和回到陽平寺後,除譯經弘法,仍負責溝通梁、益二州訊息,並維繫通往蜀地的道路,這是道安預先安排的後路之一,假若前秦生變,麾下沙門徒眾就可經漢中入蜀避難。
與約定同行的法和匯合後,一應車馬、禮品、人事等雜務的相關安排,自有呂氏門下的管事吩咐僮僕去忙碌,護衛則是私兵加上莊客的組合,呂隆只名義上為主,實則以頭面人物,負責拜訪沿途的呂氏故舊。
自咸陽渡至渭北,繼續向西,先後經過始平、槐裡二縣,西漢名將冠軍侯霍去病之墓就位於始平西側,霍去病墓西面不遠即是漢武帝茂陵,茂陵西北側還有那位傾國傾城的李夫人之墓。呂光正妻石氏的孃家就居於始平,呂隆的外祖父衛平舉家遷入關中後,也在始平當了數年主簿。
槐裡位於始平西南,其西北方向二、三十里處,即安史之亂爆發後,楊貴妃香消玉殞之地——馬嵬驛。
再往西,就到了同屬始平郡的武功縣,武功縣為戰國時秦孝公所置,得名自武功山,其山北麓流出的斜谷水亦稱武功水,治所原在渭水南岸,東、西分別與盩厔、郿縣為鄰,東漢明帝在位時,將治所遷到渭河北岸的故斄城。斄與邰同,商周時為古邰國國都,秦孝公在此改置斄縣,東漢時廢縣。
然後就是呂光入仕之初,經王猛舉薦,擔任過縣令的美陽,美陽縣治所位於武功西北,其西南方向則是郿縣,為舊時孟西白三族後裔比鄰而居之地。美陽早在漢武帝時就劃歸扶風郡管轄,曹魏、西晉時未有變動,前秦亦循前制。
法和的家鄉在滎陽郡,青年時在鄴城師事於佛圖澄學法,期間與道安一樣,都曾奉師命在後趙境內奔走,選址建寺,後來又一道從洛陽陸渾南下,途中為孤身趕來挽留的苻融說動,接受前秦招攬,道安繼續率同學、弟子前往襄陽,法和則領命入蜀,依託沙門勢力,在前秦奪取梁、益二州的前期籌備中,傳遞了不少重要資訊。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年齒只比道安略小几歲的法和,如今也已年過花甲,如太行、王屋,恆山、嵩山這般的名山大川,都曾留下足跡,局勢變遷也多有親歷,閱歷豐富,為人又低調、謙遜,短暫的一段同行,一言一行都讓呂隆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