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5 頁)
靠牆放著一張雙層的架子床,旁邊便是高低櫃。
大窗戶下放著一張書桌,桌子上放著鐵皮暖水瓶,一盞檯燈,兩個茶杯。還擺放著一個相框,照的是他們一家四口。
桌子一左一右放著兩把椅子,書桌下面是撿來後踩扁的汽水罐,堆得都挨著書桌底部了。
屋子的正中間放著一個木頭箱子,上面放著正方形的木板,看來是餐桌了,牆角摞起來四張小凳子。
就這樣屋內便顯得十分擁擠了。
因為是戶尾所以不見陽光,但勝在鐵製的窗戶夠大,房間倒也不會太暗了。
“螺兒來,先上床躺著。”陸江丹把顧雅螺安置在了床上。
顧雅螺在床上躺下,床有些硬,被子薄厚適中,雖有些舊卻勝在乾淨整潔,看來經常漿洗。
好在這裡的冬日溫度不太低,一條被子足以禦寒了。
“展碩、展硯你們自己弄點兒吃的,雞粥還剩著中午給螺兒熱熱吃。照顧好妹妹,媽要上工去了。”陸江丹吩咐完,抓起布包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年前趕工可以多拿到些工資,所以陸江丹不願意請假甚至遲到。
“我去熬粥,你陪著螺兒。”顧展碩說完就離開了房間,去廚房熬粥。
顧展硯則掀開中間箱子上的木板,從裡面拿出塑膠玩具,開始組裝起來。
顧雅螺則打量著她所住的房子,看見牆上掛著的日曆,今兒是臘月三十了,陸江丹還要上工啊!
他們現在所住的地方是典型的舊式唐樓,以青磚砌成,屋頂是以木結構和瓦片組成的斜屋頂。
四層樓高,每層高4米,闊5米。一層臨街多為門面房,有理髮店、醫館、餐館、米鋪等等。
二到四層是住宅,顧雅螺他們住在第二層。
所謂唐樓,主要是指香江那些沒有電梯的老房子,通常不超過8層樓,幾幢連成一片,但每幢每層樓梯只有兩夥單位,也有一些會設計成幾幢共享一個長長的內部走廊,像極了皇城腳下的筒子樓。
大陸由於戰亂等各種原因,人們紛紛南下,使得香江的人口急速增加,造成房屋短缺。不少唐樓都被用作分租,群租。
通常分租的唐樓會由其中一位住客‘包租’。
包租者向業主每月繳固定的租金,同時負責支付水電費用。
唐樓的單位再被劃分為房間分租,通常最少分為‘騎樓房’亦成為頭房,不但面積較大,還向陽。然後被木板隔斷劃分為中間房,尾房;很多時候為了房租,甚至把廚房或者廁所上設定閣仔出租。
顧雅螺所住的這個單位有一百多平,被分隔成了四個套間。廚房和衛生間大家共用的。
總之很擁擠,隱患也不少,尤其是發生火災。
不過由於租金便宜,所以是底層百姓的首選,至於隱患沒有發生以前,人們選擇性的忽略不計了。
既然活下來,那麼首先要改變一下現狀。
現在的香江與較為動盪的六十年代相比,七十年恰好是那個動盪歲月的反彈,是一個新舊時代的分水嶺,醞釀和發生了許多變革。它意味著港英政府決心把這座城市從殖民地變成本土社會,七十年代標誌著香江社會的誕生,它與蓬勃的八十年代,尤其與浮跨的九十年代有天壤之別,因為很多原有的事物還沒被抹。
而在這時候,金融業剛剛興起,經濟發展仍能帶來小康之家的幸福而不是壟斷,生活依舊平民化而不是商品化,流行文化仍等於通俗文化而不是包裝過的高檔次消費,還有大片土地依然翠綠。
七十年代的香江,真是夢想者的天堂。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這樣的好萊塢式的夢想,也是現在香江的寫照。
當時的香江搭上了全球經濟騰飛的機遇,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