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2/3 頁)
凡是有利有用於萬民的物質生產都應極力充分加以發展。但是,墨子足以奉給民用則止的觀念又阻礙物質生產的發展。墨子以身作則,倡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僅以生存溫飽為物質生產的基本目的。這種觀念和行為顯然是不能促進物質生產在數量上、品種上、質量上的進一步發展。墨子從自然人性立論強調賴其力者生,但他只看到人的生存的基本需要,沒有看到對物質利益的不斷追求是促進生產發展的一個動力。墨於看到了當時廣大小生產勞動者生存的艱難困境,故而強調天下之不足為天下之公患,倡導節慾。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具體表現為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的不斷追求,這是人的本能需要。禁慾節儉的做法不符合人的這種自然本性。人對物質生活以及由社會關係而產生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是隨著人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長的。
這種對物質、精神不斷增長的需求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基本力量。墨子過於強調節儉,確使人感到生活的貧瘠和生產的艱辛,這對提高小生產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是極為不利的。對具體的物質生產過程來說,往往會因眼前的物質利益而放棄有價值的生產技術的發明,生產工具的改進,忽視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因素長遠的綜合效應。用節儉自苦的方式來解決損有餘益不足的均利問題,而下是靠以促進發展生產,提高消費生活水平的方式,墨了的這種思想是不能促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長,也不可能真正由此達到天下均利的理想,相反卻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富強。
同時,墨子也沒有看到社會是人們相互聯絡的一種集合體,而人在生產活動中必然要和各種自然現象發生關係。這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現象之間,人與自然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必然會影響到人的精神、心理狀態。人際之間的精神、心態的平衡、調節問題亦是人生存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音樂、藝術等人類活動形式的產生和發展就是為了適應人類精神生活和心理調適的需要。墨子非樂,只看到樂之不能實用生利,並以音樂能移人性情,荒廢生產為由而非之,而沒有看到音樂人情調適之必需。音樂的作用,其大者起了一種社會心理協調的作用,小者則調節了個人的情緒和生理節奏。在喜悅、哀喪的儀式中,音樂表達了人的喜怒哀樂的各種感情,並以此聯絡了人際之心的情感。音樂對人的教化有一種潛侈默化的作用,荀子說:&ldo;樂中平則民和不流,樂莊嚴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以至足其上矣。……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莫善於樂。&rdo; 荀子這段批評墨子非樂的文字,確實揭示了墨子在人類精神生活方面禁慾的弊端,論證了滿足人類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對社會穩定、生產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
墨於實用重利和禁慾的矛盾,反映了小生產勞動者,由於生產環境、社會地位的限制,對社會歷史發展存在著一種狹隘的看法。小生產勞動者不能認識到社會是由各個不同利益階級所構成的集團。彼此的利益雖然是對立的,但也往往彼此聯絡、制約。要用同一種節儉禁慾的方式來要求各個社會階層,不僅既得利益者的統治階級很難接受,就連小生產勞動者本身也感到自然人性受到壓抑。歷史表明,社會的發展不是以禁慾的方式來實現的,而是以生活消費要求的提高,以此促進物質生產發展的方式實現的。墨子實用重利和禁慾節儉的背反,只能說明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社會不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而是一種貧困式的原始大同的社會理想。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