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ldo;好!這份我先留著。&rdo;趙不尤接過簿錄,看了一遍,而後收了起來。
顧震又道:&ldo;第二件事,果然如你所說,那道士和兩個小童還好逃脫,但木筏不小,既然沒漂到下游,自然是藏在途中。如果不想留下蹤跡,最乾淨的辦法就是燒掉。我坐船沿著汴河來回檢視了兩趟,河岸邊沒有可以藏那筏子的地方。就上了岸,帶了二十個弓手,沿著汴河岸一路找下去。果然在一個土坑裡找到一堆新燒的灰燼,我詢問了土坑附近的兩個農人,他們當時在那邊田裡幹農活,不過離得有些遠,他們都看到了冒煙,但以為是誰家田頭燒枯草,或者燒清明紙錢,都沒在意。灰燼裡還找到一片這個‐‐&rdo;
顧震遞過一小片東西,趙不尤接過一看,是一小片未燒盡的白布,有些粗厚。
萬福道:&ldo;昨天我在虹橋看到木筏上鋪的應該就是它。&rdo;
趙不尤道:&ldo;那道士不會徒步逃走,岸上應該有人接應。&rdo;
顧震笑道:&ldo;是。離土坑不遠處,有車輪印,還有些腳印,都是新留下的。那車輪印一直到大路上才辨不出了,看車輪最後印子的方向,是往京城來了。那道士現今就藏在汴梁城裡,他做出這麼一場鬼戲,本來恐怕是要去向官家討賞,誰知道有人在那銀帛上添了字、壞了事,成了反語,現在他就難辦了‐‐&rdo;
東華門前。
鄭敦正要開口問宋齊愈,幾個太學生圍了過來:&ldo;宋兄,今天策論答得如何?&rdo;
鄭敦見不便再說,便道:&ldo;我去找章美。&rdo;
宋齊愈點點頭:&ldo;好,我們分頭去找。&rdo;
鄭敦忙轉身走開,身後宋齊愈和那幾個太學生說笑著,語氣十分輕鬆,甚至可以稱之為歡暢。鄭敦忽然很難過。
他是家中獨子,三歲的時候,母親忽然病逝,父親很快將一個小妾扶正。這個繼母雖然性情還算溫和,後來也沒有生育,但畢竟並非親生,始終不冷不熱。父親任的武職,常年在西北邊地輪戍,便將他母子留在家鄉。
鄭敦覺得自己如同孤兒一般。幸而過了三年多,他就去了童子學上學,和宋齊愈、章美成了好友,三人同學,同住,同玩耍,幾乎一刻都不分離。之後又一起上縣學、府學、太學。他原本資質平庸,但跟著兩個聰穎之友,常日聽他們談論經學文章,得益極多,順利升學。
宋齊愈和章美,在他心中分量甚至超過父母。
而此刻,宋齊愈春風愜懷,章美又不知下落。只剩他一個,淒悽惶惶。
他悶悶不樂,獨自趕到朝集院西廡的太學上舍,這是王安石當年變法興學時所營建,青瓦粉牆,古木森森。門頭匾額&ldo;惟明惟聰&rdo;四字,取自《尚書》,是蔡京所題,遒媚雅逸。幾個門值認得鄭敦,並不阻攔。進了門,迎面一大株百年古桂,枝幹粗壯,春葉鮮嫩。庭中正堂是聖賢祠廟,正中孔子像,左邊孟子,右邊王安石。崇寧三年,蔡京為相後,驅除舊黨,推崇王安石,天子下詔:&ldo;荊國公王安石,孟軻以來,一人而己。其以配享孔子,位次孟軻,封舒王。&rdo;
鄭敦繞過前庭學殿講堂,穿過一道側廊,走進一扇院門,來到上舍後院,院中一個四方大庭院,北邊正面是幾大間講堂,東、西、南各是一排齋舍,每齋五間房,宋齊愈在東邊第一間,章美則在南面第三間。
上捨生今天殿試,雖然已經考罷,但大多都還沒有回來,庭院中靜悄悄,只聽得見庭中花樹上的啾啾鳥鳴。鄭敦沿著側廊來到章美齋舍前,門虛掩著,他輕輕敲了兩下,沒有人應,便推開門輕步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