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2 頁)
李弘去世後,武后與李治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李賢被立為太子。他也表現出了與母親政見的明顯不同,於是很快成為武后的下一個對手。對李賢不利的各種流言和政局接踵而來,他的下場是以謀反的罪名被廢為庶人,並在流放地自殺。他生前留下了這樣一首詩:&ldo;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rdo;他和兄長李弘成了最早的兩個犧牲品,而在他們身後,兩個弟弟也將迎來多舛的命運。
公元683年,高宗李治病逝,他和武后的第三個兒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由於在他之上曾有兩個優秀的兄長,所以從沒有人想到他會成為皇帝,他也明顯缺乏作為一位君主的必備素質。但他的妻子韋氏卻和武后屬於同一型別,她對權力所表現出的熱情遠遠超過自己的丈夫。即位不久,李顯就將自己的岳父任命為宰相,在受到質疑和反對時,他回答說:&ldo;就算我把整個天下都送給他,又有什麼不可以!&rdo;
李顯的態度很快被報告給武后,於是李顯在登上帝位僅僅一個半月後就被廢黜,貶為廬陵王流放到湖北房陵。武后的幼子李旦受命即位,即唐睿宗。在武后的四個兒子中,長子和次子已經死去,三子被流放,四子在皇位上維持著名存實亡的權威。其他對武后政權構成威脅的李姓皇族勢力已經基本被清除,許多親王和公主以謀反的罪名被判處死刑或流放,餘下的微弱力量根本不可能與她的強大勢力相抗衡,倖存者只能忍氣吞聲或者卑躬屈膝才能獲得暫時的平安。
突破一切限制
但正在這時,開國功臣李世積的孫子徐敬業打起擁中宗復位的旗號,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在起兵初期,由著名的青年才俊駱賓王撰寫的討武檄文卻引起了很大轟動,並廣泛流傳於後世。這篇文章將武后與中國歷史上最富陰謀而且禍亂宮廷的妃嬪們相比,並羅列了她屠戮親人的種種惡行。檄文中充滿了&ldo;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rdo;這樣富有強烈情感渲染力的文辭,最後用&ldo;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rdo;這樣充滿煽動性的語句結尾,當武則天看到檄文後,不由得由衷讚美作者卓越的文采,並責怪大臣沒有早日發現駱賓王這樣的人才。但這場叛亂從軍事實力到作戰策略都很普通,武后在平定叛亂時顯得胸有成竹,她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決定寬恕協從叛亂者,獎勵抵制叛亂的人們。所以叛亂僅僅在三個月後就被剿滅,武后藉機處決了一批危險人物。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她決定在京城採取恐怖政策。根據大臣的建議,她採用了一種名叫銅匭的容器,專供投入告發信之用,因此銅匭被鑄造成特殊的形狀,信件一旦投入便再也不能取出。
也許武后的本意並不在於製造恐怖空氣,但銅匭的使用、匿名舉報甚至是誣告信的泛濫以及周興和來俊臣等酷吏的大顯身手,卻將這段日子變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恐怖的時期之一。酷吏們發揮最大的想像力去製造酷刑,官員們人人自危,只要遭到舉報,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投入監獄,遭到最慘酷的刑罰,然後不得不按照酷吏們的擺布,招出他們所希望看到的供詞,最後往往難逃死亡的厄運。在這次事件中被打擊的人大多是中央政府中層以上的官員,他們被指控的罪名往往是叛亂,這也是最容易引起武后興趣和警惕的罪名。在武后的縱容下,酷吏們越來越隨心所欲,他們隨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似乎所有人在他們的陷害面前都無濟於事,已經失去權力的李旦也險些無法為自己辯白。但終於有一天,當他們的羅網撒向太平公主頭上時,這位與武后性格相似並深受母親寵愛的公主設法讓武后瞭解到事情的真相,酷吏們隨即被剝奪了權力並判處死刑。
武則天不愧是優秀的政治家,她利用這些中層官員達到個人目的,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