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2 頁)
[史學研究] 《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王道》作者:任浩之【完結】
內容簡介
《王道:中國歷史中的帝王術》文字簡潔,角度新穎,講述了古代帝王開國創業的歷史故事,展現了富有創業激情的秦始皇、善於知己知彼的劉邦、厚道寬仁的劉秀、積極樂觀的曹操、行勝於言的李淵、適時進取的趙匡胤、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等鮮明的成功者形象,總結了他們的成功經驗,向讀者揭示出古代帝王作為一個成功者所具備的人格特點、獨特個性和超常能力,希冀激勵現代人在自己的事業上努力成就輝煌的業績。
--------------------------------------------------------
引言
兩千多年前,戰國七雄爭霸的歷史終於以秦滅六國的結局而告終。但當人們回顧這段歷史時卻會發現,如果當時秦國的國君不是嬴政,或者其他六國的國君更加富有才幹,這段歷史都有可能被改寫。雖然遠處關中的秦國佔有地理和農業上的優勢,具備勇猛和尚武的傳統,前幾任長壽的秦王已經樹立起法治精神,行政效率和決策能力也遠勝過其他幾國,但如果沒有嬴政本人的決心和努力,秦國統一海內的大業也不會畫上一個如此圓滿的句號。
那時的嬴政是一位充滿朝氣與雄心的年輕君主。他躊躇滿志地規劃著名未來統一帝國的藍圖,意志堅定,精力充沛,每天要用秤來稱量出一定重量的文牘,不批閱完決不休息。這種精神似乎也感染了他的全部軍隊和整個國家,在一片蓬勃向上的氣象裡,嬴政一步步地完成著自己的人生理想。每消滅一個國家,他都會在關中建起一座富有這個國家風格的宮殿建築。當渭水之畔終於矗立起六座這樣的建築時,嬴政的雄心壯志終於變成了現實。
但這並不是嬴政事業的終點。掃平六國的功績為他帶來了更多的信心和激情,此後他致力於開疆拓土,修建長城與馳道,將中央的命令與自己的威儀遠播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他力圖建立一種足以沿襲萬世的規範體系,希望後世的繼承者們按照這套法則維持帝國的執行。雖然他建立的帝國僅僅承襲兩世就被取代,但這套規範卻沿襲了兩千餘年。直至今天,我們仍會在這個古老的國度裡隨處看到秦始皇留下的若隱若現的痕跡。
前傳:呂不韋的政治投資
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的中國,正是一片繁忙而混亂的景象。戰國群雄間的爭鬥已經接近尾聲,東方六國的狀況並沒有什麼起色。地處西方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已經發展多年,國力和軍事實力都蒸蒸日上。歷史的天平已經向著秦國一方傾斜,統一天下的日子似乎就快要來到了。
在這段日子裡,有許多人都異常忙碌。政治家和軍事家忙著籌劃攻伐,外交家和政客們忙著斡旋交際,平民百姓在忙著為下一步生計做打算,商人們則穿越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充當著商品與物資交換中最重要的交通橋樑。
中國大陸幅員廣闊,一片片土地被高山河谷分隔成了天然的經濟區,每片區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齊國的魚鹽,燕國的棗粟,楚國的絲漆,都需要源源不斷地運到其他地方,再換回本區域內貧乏的物資。這種經濟互相依賴的狀況也是造成後來天下一統的客觀條件之一,但在統一到來之前,從事物資調配轉運工作的不能是中央政府,只能是穿梭於各國間的商人們。在這些商人中間有許多極具經濟頭腦和戰略眼光的精明人,呂不韋就是其中一個。
呂不韋原本是濮陽人,不過也有人說他是陽翟人。他依靠賤買貴賣起家,許多年商路走下來,對天下大勢和世事人情都有了很清醒的認識。這一年他來到邯鄲,遇上了一個鬱鬱不得志的秦國貴族,一段歷史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這個秦國貴族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