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第1/2 頁)
不喜歡吃辣椒,或者常年很少吃辣椒的人,很難承受這種辣味,可一旦能承受住這個辣味,那麼這道菜中的美味精華就全部展現,刺激味蕾,直接升華。
那個感覺,簡直就是一個字,爽!
而辣椒炒肉,這道菜的出現,是因為正宗的農家小炒肉,太辣了,美味的門檻太高,於是就有人研發了這道閹割版的農家小炒肉,也就是辣椒炒肉。
在後世,有農家小炒肉的餐館越來越少了,因為這道菜的特殊性,逐漸的退出了餐館,只有一些農家裡,或者廚子自己,才會炒制,也只有在這些地方,才能吃到真正的正宗農家小炒肉。
而餐館、酒店,因為要面向客戶,尤其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客戶,所以都用辣椒炒肉替代了農家小炒肉,因為這樣才能滿足大部分的口味,也許選單上印的是農家小炒肉,可實際上端出來的,只能是辣椒炒肉。
以後世那種全球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估計用不了多久,正宗的農家小炒肉會漸漸的失傳,也許也不會,但是以後想吃到正宗的,除非自己會方法,否則很難了。
而辣椒炒肉,作為閹割版的農家小炒肉,他的最大特點是,不辣……
沒錯,就是不辣!
或許,這是個諷刺!
後世培育的辣椒品種有很多,判斷一種辣椒是否辣不辣,首先看顏色,顏色越偏向深綠,則越辣,顏色越偏淺綠,青綠,則不辣,個頭越大越不辣,個頭越小越辣。
大部分的餐館,選用的都是那種淺綠而且個頭大的辣椒,作為辣椒炒肉的原材。
除了在選材外,炒制的方法,也是掩蓋辣椒辣味的一種。
首先是鍋裡放油炒,在油的作用下,炒製出來的辣椒,辣味會被破壞,導致辣味降低。
再者,便是用到味精!
炒制辣椒的時候,放味精,味精也會掩蓋和中和辣椒的辣味。
結果就是,炒出來的辣椒炒肉,已經沒什麼辣味了,雖然也保留了一絲的辣椒纖維甘響,也延續了部分農家小炒肉的味道。
但是其美味程度,大大的降低了。
可反倒是這樣的一盤菜,卻被五湖四海大部分的人所接受,因為不辣,或者是微辣,導致很多人都能沒門檻的吃到這道菜,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的餐館都用辣椒炒肉的原因。
不求特別吸引客戶,只求不得罪客戶。
而且受眾也高了。
而現在,李初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用辣椒炒肉,而不是農家小炒肉,主要還是宋朝的時候沒有辣椒,雖然看他們吃相似乎不怕辣,可對於農家小炒肉那種辣的級別來說,李初還是有點擔心的。
好不容易開張了,看樣子還是一個超級大客戶,可不能嚇走別人。
這邊準備辣椒炒肉的材料,同時,也將壓力鍋裡的冷了的米飯盛出,重新淘米煮飯。
從定製系統裡購來的辣椒,是屬於中等辣程度的,這種程度還是可以勉強接受,在切的時候,李初還特意橫切的薄一點,這樣有利於辣味的中和。
青椒紅椒一樣切了一點,紅椒的辣味低,而且帶些甜味。
上鍋,倒油,大火爆炒。
北宋時期,第一盤辣椒炒肉出來了。
相比之其他的菜,辣椒炒肉更內斂了一些,農家小炒肉能香飄百米,而這個閹割版的,卻香味內斂,只有在盤子邊上才能問到香味。
都是油把味道遮掩了。
李初之所以會選擇辣椒炒肉,主要還是這道菜算是炒菜的一種代表了,把炒字用的淋漓盡致,讓古人感受到炒的魅力!
金針菇、豆芽,這都是能在北宋經常吃到的菜,老人和紫衣青年只動了一點,而肉片則一片也沒有了,兩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