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常學勤其人(第1/2 頁)
“他是上世紀80年代正兒八經的名校本科生,江大的歷史專業畢業。” “畢業那一年,省裡專門選了一批表現優秀的畢業生充實到廳局等各部門,以提升幹部隊伍的年輕化程度,增強知識化水平,他就是其中一位。所以,他本來是要留在省裡的。” “就在分配的時候,我們的老書記聽到這個訊息,專門跑到省裡蹲守,求了一個星期,才把他要到,連帶著他的愛人也帶了下來。當時老書記可是高興了好一陣。” “正是這樣的緣由,他一下來就被老書記作為重點物件培養的,按照老書記的話說就是鍛鍊幾年當縣委書記用。” “那時候,市裡對他是真的超常規提拔啊。第一年是幹事,第二年就是副鄉長,到了第三年就當了鄉長,鄉長幹了一年就當了黨委書記。” “也正是這種超常規提拔速度,影響了他後續的發展路徑。畢竟所有人都看著他、盯著他,甚至看不慣他,巴不得他出岔子。” “不過,回過頭來看,老書記的選擇是對的。這名同志的能力很強。舉個例子,當年縣裡的經濟非常困難,不要說發展,保持運轉難度都很大,所以鼓勵全縣大搞創收。” “其他人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敲敲邊鼓、喊喊口號得過且過,完全一副等靠要的想法。而他與眾不同,跑到沿海把鄉里在沿海務工的農民工召集起來,成立了包工隊,承攬各種施工業務。” “小到豬欄、牛欄等附屬用房,大到馬路、房子全部幹。他幫著拉業務,從鄉里到縣裡,到市裡,再到市外,他都會利用自身資源去拉。久而久之,包工隊一步步發展成了建築集團公司,國家一級施工總承包資質,也就是現在我們市的明星建築企業——臨州建築。” “當年很多人懷疑過他,認為他參股或者收了好處,否則憑什麼這麼賣力?也確實查過他,都被證明為誣告。為了此事,臨州建築的老總特意從江州跑到市裡來拍桌子,說:老子一包煙他都不肯接,查什麼查?” “也正是這份歷史淵源,我們說的話,臨州建築都不怎麼聽,畢竟人家的業務重心已經轉移到江州。而他的話,臨州建築是真聽。去年,臨州大道改造,臨州建築全程墊資,就是他協調的。” 聽到這裡,李慶雲很好奇:“這樣的幹部怎麼不放到更加重要的崗位上去了?” “書記,這就是這名同志的最大問題了。只會埋頭幹事,不會抬頭看路。很多人認為這人能力是有,但是太傲氣,不太合群,在幹工作的時候也確實得罪了不少人……” 李慶雲:“哦,真不合群?” “呵呵,也不能說是不合群,是性格使然。熟悉的人就知道,他這人幹出的成績從不主動去報告,就讓它埋在材料堆裡,問一次彙報一次。不像有些人,事情還沒有幹,拿著計劃到處吹噓、邀功。” 李慶雲:“這倒是稀罕啊。” “是啊。上一任的雷保就很不喜歡他,把他壓在常務副縣的位置上好幾年。他能夠到市裡來,還是老書記朝雷保發了一頓脾氣。” 李慶雲:“原來是他啊……呵呵。” 雷保因為經濟問題落馬了。 “其實像臨州建築這樣的典型例子,這名同志身上還有一些,有的大、有的小。比如仁和縣對接沿海的蔬菜基地也是他任上搞的。目前,這片基地已經是沿海主要蔬菜供應基地之一,也是仁和縣的主要農業產業專案。” “其他市州臨近的幾個縣過來學習考察後,也有樣學樣大搞蔬菜基地,想搶仁和縣的供應份額,結果份額沒有搶到,反而成為了仁和縣的供應基地……” “呵呵……”說到這裡,與會之人大多笑了起來。 李慶雲:“這個我去看過,很有代表性的專案。仁和縣的同志也和我解釋過,市場需求的黏性決定了他們的主導地位。蔬菜本身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相同的品質,相近的價格,自然先到先得,後來者吃虧。” “對,說句題外話,當年他調市裡的時候,是半夜走的。” 李慶雲詫異:“半夜走?為什麼?有什麼見不得人的。” “主要還是擔心群眾攔路送東西。” “不過半夜走也一樣被攔住了。聽仁和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