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時的瞳孔變化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引得那些來我們實驗室參觀的人紛紛駐足。我們預測受試者何時會放棄任務,自娛的同時也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心算一道乘法題時,受試者的瞳孔會在幾秒之內變大並保持那樣的大小,直到她算出答案或是放棄。我們在走廊裡觀察這些瞳孔時,時常會讓受試者和參觀者感到驚訝。我們會問受試者:“為什麼你剛才停下來了呢?”實驗室裡的人經常會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們回答:“因為我們看見了你心靈的窗戶。”
我們在走廊裡隨意的觀察有時和正式的實驗一樣能說明問題。在兩個任務的間隙,我隨意看了一下某位女性的瞳孔。她把頭放在了裝置上,所以當她與實驗人員進行例行談話時,我能夠觀察到她的瞳孔變化。我驚訝地發現,她的瞳孔並沒有伴隨談話和傾聽而發生明顯的擴散或收縮。與我們研究的任務不同的是,平常的談話明顯只需要一點努力或是完全不費力—不會比記住兩位或三位數需要的精力多。這是靈感迸發的時刻:我意識到我們選擇研究的任務全都是需要付出特別多努力的。我的腦中閃現一個想法:我們大腦的生活步調(現在我愛用系統2的生活步調來代替)大多像是在悠閒地散步,有時候會變成慢跑,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會如短跑衝刺。執行加1和加3任務時,大腦就像是在短跑衝刺;而平時隨意的聊天,大腦就如同在漫步。
我們發現,如果人的大腦正處於衝刺的狀態,就有可能(對次要資訊)產生有效的遮蔽。前文提到的《看不見的大猩猩》一書的作者就是透過讓觀察者持續專注於數傳球次數而對那隻“大猩猩”視而不見的。我們透過加1任務提供了一個不那麼誇張的例子。當受試者在執行加1任務時,我們會給他們看一串快速閃過的字母。我們要求受試者對加1的數字任務給予充分的重視,但是在這個任務即將結束時,他們也需要說出字母K是否在整個實驗中出現過。這個實驗的主要發現是,人們鎖定和報告指定字母的能力在執行任務的10秒鐘內發生了變化。如果字母K出現在加1任務的開始或結尾,幾乎所有觀察者都不會錯過,但如果字母K出現在大腦活動最為頻繁的中間時段,就算彼時他們正睜大眼直直地盯著這個字母,也會生生錯過它。沒能發現字母K的線形圖與瞳孔大小變化所呈現的倒V形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再次證明:瞳孔是衡量與思維活動形影不離的生理刺激的標尺,我們可以透過瞳孔瞭解大腦的執行狀況。
╋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瞳孔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靈敏指示器(3)
就像是你家或公寓外安裝的電錶一樣,瞳孔提供了一個關於你大腦使用率的引數。這個類比還可以有更深入的解釋。你的用電量取決於你用電來做什麼,是開燈還是烤麵包。當你開啟電燈或是烤麵包機時,你就會獲得所需要的電量。同樣,我們也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但做成這件事得花多少精力我們就說不準了。假設你見到一個4位數,比如9462,然後被告知,你的性命就取決於是否能在10秒內記住這個數字。無論你多想活下去,付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